刚看完百鸟朝凤,内心波澜起伏,思绪飞扬,我愿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百鸟朝凤,值得一看。
第一。农村文化。如果你是农村出身的孩子可以看看。百鸟朝凤很真实的反应了记忆中的农村文化。低矮的房屋,妹妹挎着的割菜篮子,割麦子,砌墙,门前的辣椒串,大蒜串,粗鲁的话语,红白喜事吹唢呐的习俗,拜寿,哭丧,甚至是换亲的习俗,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似在述说着我童年。这是一个可以让与我有相似经历的,已经在外独立生活的我们重回童年的电影,既去回忆生活的艰苦,也可去怀念曾经的淳朴。
而正如这十几年来家乡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所对固守文化的冲突,在电影中集中的表现出来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所接触的事物也在发展。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对旧的文化造成打击,碰撞。就如同洋乐器对于唢呐班的刺激。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冲击正是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在感慨的同时,也许我们更改思考如何更好的过度这样的碰撞期,将新文化融于旧文化中双赢发展。
第二。电影市场。最初引起观看这部电影时,是因为他的导演,吴天明。中国第四代导演,老谋子的前辈,第五代导演教父,一位真正懂电影的人,一个关注文化传承的艺人。记得初中时看过吴导的另一部电影《变脸》。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老人为了拯救他人面瘫,最后换脸,自己成为了一位只会笑的患者,一个在自己老母亲的葬礼发出无助绝望的笑声,一个明明助人为乐却遭众人唾弃的可怜人儿。这部没有大腕,没有特效,没有波澜情节的电影,却让我耿耿于怀,舍己为人的做法是否值得,成了我不时思考的问题。也许,这也是对于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然后,一位如此优秀的导演拿出手的如此优秀的电影,一开始大众评分却只有7.0。排片率很低。让我想到了去年10月上映的一部我至今心心念念的电影《心迷宫》,那么优秀的电影就因为极少的拍片让人失之交臂。想来,中国还是有很多好电影的。可是,票房却不是只有优秀的电影才能得到。如何有票房?不遗余力的宣传,明星效应,酷炫特效,如果你有手段,你有人,也许再烂的片子都有一个不错的收益,真正做电影的人,却也许会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机会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众。也许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有待完善,如果大家更多的去关注电影本身,也许慢慢的,我们会见到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
当然,作为吴导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无疑是幸运的。随着方励的一跪,电影的排片明显增多了,评分也从7.0上升到了8.8。想来,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优秀的作品总会找到欣赏他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看电影。不要只看评分,那个也不一定可靠。
第三。非遗保护。电影围绕着唢呐传承进行,也是围绕着非遗保护进行,作为本专业出身的学员,貌似大学四年经常被老师下达作业。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每次都教科书式的回答: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加强保护,培养传承接班人,制作成视频保存等等。想来这么喊口号,很快我们对于此等文化的认识只能通过图片视频了,就如同现在去看化石一般,管中窥豹。当然,如何保护,这个我也不知道,脑容量那么小,不适宜考虑如此深奥的问题。不过百鸟朝凤这个作品,便是对唢呐的有声保护吧。唢呐的生存之难,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打击,时代的发展,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不得不承认相对于其他新颖的事物,唢呐已无法维持生活。另一方面,精神的摧残。作为一位唢呐师傅,曾经是那么的受人尊重,如今却不被理解,被藐视,被打击。此等双重打击,确实让人难以坚持。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的技艺面临没有继承人即将消亡的窘迫。当然,目前国家对于认定的非遗传人已有一定的经济补助,这还是可喜的。不过也有很多传承人已经遗忘了自己文化传承的职责,更多的从经济角度出发,即使你想拜师学艺也许也会因为师傅提出的高额续费而望而却步。所以希望人们多一点尊重,希望传承人多一点纯粹,希望社会多一点宽容,希望国家多一点关注,希望我们的非遗文化不会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亡吧。
很久没有写影评了,搜刮了所有的墨水,憋出了一篇观后感,只希望勾起对面的你对于这部电影的兴趣。电影,真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