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早上,一如既往地送儿子去上学。出门前,我不经意地问他:“要上厕所吗?”
“不用。”儿子一边回答,一边快速穿上鞋子,蹦到门外等我。
昨天,儿子在学校观看了《水门桥》,所以上学路上我们就在谈朝鲜战争,谈长津湖,上甘岭,谈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从而谈到顽强、坚毅的品格。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达了距离学校很近的休闲广场,过了广场,再走4-5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了。这时候,儿子突然说要去上厕所。
“出门前不是问过你了吗?怎么不在家里解决?”我不假思索地质疑他。
“出门的时候确实没有嘛,我也不想啊!”儿子有点委屈地回答。
因为要绕到广场另一头去上厕所,所以我下意识地多抱怨了他几句。
在他去上厕所后,我突然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波动,没有站在他的立场考虑问题,没有感受到他的感受,只是下意识地使用了情绪脑。
生活中太多这种小事情,而我们也逐渐变成了孩子心目中唠叨的爸妈了。
哪里有亲子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育己。
把自己看的家教书籍,你认为有道理的,有帮助的,在实际生活中刻意练习,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而我们也在孩子的成长中终身成长。
对还是错
前几天看了一大V写的书,说实话,我是分辨不出对错,而且我读书也不太愿意去较劲。就比如在读《论语》的时候,从古至今,注释的大咖一大堆,各有各的注,但很多讲《论语》的,却喜欢将自己的观点标榜正确,而一味的否定其它观点。不同层级,不同经历的人对这种经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他人生的不同时间段的领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对错,有的只有适合。
前面提到的大V在书中写的这段文字,我摘抄如下,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评论,一起探讨。
有个知名女教授,因为告诉大家“孩子发脾气,父母该怎么办”而在网络上蹿红。
这个教授还原了家庭中一个特别常见的场景:父母带孩子出门,孩子看到小汽车后非要买,但是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妈 妈就劝他不要买,但孩子根本不听,不给买就哭闹、满地打 滚。
这时,家长该怎么办呢?这位教授给出了她的建议:把孩子抱起来,抱回家,放进卧室,关上门,陪着他,让他哭个够。
同时家长一定要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说教,不要走开。看着孩子闹,就算他磕到脑袋也不要管, 他知道疼。等他哭到筋疲力尽了,你再给点爱,比如拿条热毛巾给他擦把脸等。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以为你心软了、回心转意 了,但是你一定要坚定地说:“还哭吗?要哭就接着哭。”
家长可以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你闹吧,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只需这一次,他就会记住:闹是没有用的。
看起来,这个方法非常棒:妈妈没有跟着孩子一起情绪失控,也没有打骂孩子,更没有娇纵孩子,一次就让孩子记 住“以后这样是没用的”。所以,即便这是一段十多年前的发言,现在却依然收获了一片叫好声。
这位大V说的教授,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李玫瑾教授,她的这个视频我还真看过。大V认为李教授的这种方法不是积极的暂停。而后,她又列举了一个国外爸爸的做法,她认为这才是积极的暂停。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国外一个爸爸处理女儿发脾气的情况, 就是正面示范。
这个爸爸带着女儿去商场,但是女儿突然哭闹起来,他二话没说,就把女儿带到超市外空旷的停车场,让她坐在自家车头上。
此时,爸爸的做法就是积极暂停的第一步,离开喧闹的超市,给女儿和自己一个情绪冷静的空间。
接下来,他也没做什么,只是让女儿继续“发泄”。
在这个短暂的间歇里,孩子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了。这位 爸爸才开始心平气和地跟女儿交流: “现在能好好听话了吗,安静地,不吵不闹?”孩子有点懵懂地点头——当积极暂停开始发挥作用,就可以开始和孩子讨论:想回到商场的话,应该做些什么。
爸爸给女儿提了很多建议,并且再次强调,如果她不愿意回去的话,“我可以在这里陪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 这种办法就特别值得借鉴。
我先说说我的观点:用时下流行的《正面管教》中的方法来说,李教授展示的是和善而坚定,而国外爸爸处理女儿发脾气的例子,就像大V说的,是积极暂停的展示。
和善坚定是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善是为了尊重孩子,坚定是尊重规则,维护规则,同时也尊重自己的内心。
积极暂停是让情绪缓和,其最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不但需要思考,还要实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育儿方法。只有我们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家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