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4Art班佐 碍事的多余人
今天朋友圈和微信群看到两个信息转发频繁,一个是某少先队的少年干部发言酷似大领导,架子十足,官僚腔调不是做作,而是由内到外的散发。另一个就是要拿砸停贵州茅台股份说事的家长委员会竞选闹剧。第一个事件,我不愿意扯,明摆着的事,培养官僚从娃娃抓起的反面教材。第二件想多聊一下,因为这事归民间。
说实话,看到那个截图的时候,我第一感觉这是制作的炒作新闻。当然,这个故事也许是真的,也许大部分是起哄的。但是暗地里,这种事情是肯定真实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竞争中。
这个故事要从一场家长委员会会长竞选开始,有没有朋友看过《老表,畢業喇!》?这个剧集的主演里加了一个新的社会分工角色,我觉得这个故事的如果是策划的,应该是从这个TVB的电视剧获得了灵感。
插一段背景资料:香港影视剧曾经无比发达,尤其在社会层面,他们的剧本涉及了生活中的每一个职业和职业中的细分,TVB的现代剧基本上可以称为职业剧,总是在各个行当里寻找可以拍摄的角度,看多了TVB的现代剧,你就了解了香港几乎所有工种。其中“职业加情感”的基本元素相同,长盛不衰的很大原因是具体作品把握了时代特点,赋予不同作品新奇感。
我给你们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说最常见的法政部门剧本:香港惩教署:《再战明天》、法医:《鉴证实录》、反千组:《皇家反千组》、扫黄组:《扫黄先锋》、重案组:《陀枪师姐》、反黑组:《反黑先锋》、谈判组:《谈判专家》、法证部:《法证先锋》、O记:《O记实录》、海关:《雷霆第一关》、消防员:《烈火雄心》、刑侦组:《忠奸人》、入境处:《ID精英》、飞虎队:《飞虎》、缉私组:《缉私群英》、刑事情报科:《潜行狙击》、保护证人组:《保护证人组》、廉政公署:《廉政追缉令》,等等等等……
故事拉回镜头,《老表,畢業喇!》是一个系列,这次的主角蔡少芬演绎了一个利用关系维护自己孩子利益的家教会会长,有点像《小王子》中的那个妈妈,一心为了孩子在教育系统撕开一条血路。
于是我们这个故事出现了。
开始是这样的:一个家长因竞选家长委员会会长负气发布了一个朋友圈信息。
这个朋友圈动态迅速链接起来了这个群体的涟漪反应,于是一场暴露大戏拉开帷幕。
最沉不住气的国产211重点的家长开始冒尖。我们这个社会的浮躁已经走到了一种极端,无论拥有什么高学历、硬能力,素质一概放在最下边的阴沟里了。上地软件园和陆家嘴的“精英”们向社会输出的满满都是负能量啊!
无知者无畏但不是一无是处,起码碾压一众用学历和技术至上的渣男婊女们毫不费力。即使你们当了爸爸妈妈,也改不了你们那些小戏精的本色,甭管你清华北大还是哈佛密歇根。
但是,我们还有横扫一切的暴力派不惧各种条件。
逆向思维的家长都有一个好职业。
不法分子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执法者的冷视!
于是社会各方均表示亚历山大。
玩不起的挑事者,终于高举免战牌。
想用35亿砸停茅台酒,肯定是个笑话,8000亿的盘子,3500亿差不多可以拍胸脯,但是一切皆有可能,当然,你先看看茅台酒股份是不是可以触碰的。也要问问冷锋的意见,《战狼3》剧本写好了吗?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那么多人为什么把孩子送到英美去读书,因为在国内玩不起啊,去那边,一年三五十万就搞定了。而且,不用担心孩子在学校里的人身和智商安全,相信我,这些有损智商的招数在这里还会层出不穷的。
教育竞争一向激烈,甚至影响国计民生,学区房可以拉升一个区域甚至城市的房价,幼儿园的学位排号促进了一条街行业的兴盛。我们的教育要走向哪里?这些家长的目的很简单,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向上的渠道中一路顺风,使家族的物质基础优势可以继承下去,也就是想为了占据金子塔的尖端。
小时候家长对我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未来孩子可能对我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家长”
家长委员会的职位也就成了一个必须争夺的稀缺资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群家长占据了委员会,他们会做什么?参与过家长委员会的朋友都明白,很多利益输送在这个机构达到了更好的效果,任何一个监督机构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公平公正,而是为了获取利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的意义。
残酷的不正当竞争事实在一种社会中得以实施,那么富不过三代的事情只能是说说而已,我们发现了另一种不同于建立贵族精神的富一定过三代,除非再来一次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