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写作素材处理][1]相关的内容:
回顾一下要点:
- 角度
- 顺序
- 升华
同样的食材,大厨料理后就是米其林大餐,你我费劲鼓捣后顶多是个家常小菜。这差距不言自明,还须好好反思,在以上几方面下功夫可算是缩小差距的一条路径。
----------
好多人在提及写作的时候,通常会觉得自己“不知道写啥”。
“没啥可写”似乎成了一个阻碍写作的魔咒。
今次聊聊如何变身“触角”(雷达),搜索和积攒写作素材。
我们试试是否能打破这个魔咒。当然这是一个马拉松式的过程,我们需要秉持如下方针:
不自量力地还手
直至死方休
以下从三个方面讲起,祝我此番码字之旅顺畅无比。
----------
看
对我们读书人来讲,这真是最好的时代。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出生在中国东北算得上是最落后的地方,接受的教育也自不在话下。我们高中时候每周有一节多媒体课,分为两小节,就是两个45分钟,加上课间10分钟。两个人使用一台电脑,多媒体课用来看英文影片,老师一句句播放,为了训练我们听音辨识。当时和小伙伴们都有这样一个念想:要是每天都能看英文电影,那我们的英文得好到飞起吧!
事实是多年之后真的每天都能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想的东西和学英语真的是八竿子也打不着,而且也没有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似乎到了大学,自己的英语就没进步过。
我们现在,每天被那么多资源包围着。但是,时间有限,我们需善待自己。看的东西要够优质才对得起自己。
1. TED
2. 名校公开课
3. 纪录片
4. 经典影片
5. 其他
TED视频
选择TED的原因无需赘言。从话题性,趣味性和理论性以及完整度等角度,TED都当之无愧是我们的首选。
另外从我们受众人群角度来讲,TED有精细的类目划分。对于有固定写作方向、固定选题的创作者,这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
名校公开课
与TED的包罗万象相对应,公开课满足了大部分写作人群专业性的要求。当然你知道极其尖端的科研类是不会放在公开课的,你应该接受这个现实。但是对于看见这篇文章的你和电脑前的我来说,人文社科类的名校公开课刚好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纪录片
纪录片首推BBC。地理类的纪录片真是,随手一截图,做屏保妥妥的。
经典影片
好的创作者,一定是刷片无数且有深刻体会的。经典影片本身就是一种素材,里面的故事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千奇百怪。这就是一个挖掘写作素材的大宝库!
其他
- 名校毕业演讲
- 政要名流演说
- TEDx
- 娱乐节目
- ……
视频类目包罗万象,不是短短几句就可以说得清的。此处举例的是代表性极高的几个类别。我知道你知道更多有价值的视频,欢迎你来补充。
读
读书,大家都是会的。选书也没那么难。笑来老师还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里面写了选书的基本规则,【学习学习再学习】公众号里面的链接地址:[选书的基本原则][3]
今次主要谈在素材搜集上,哪些书可能效用更大。
1. 政经类
2. 心理类
3. 历史类
4. 哲学类
5. 文学类
虽然我使用的是有序列表,但大家知道我其实并未在心里对其重要性排序。那此处的排序是个什么鬼?是我心理的“上手度”分级?
换句话说,我用这个顺序评估素材收集的难度:
1. 政经类和心理类的素材,在我们这种互联网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和越不开的。素材累积的话比较容易,提出一个理论来,大部分人都能有所接触:比如“帕累托法则”、“长尾理论”等。
2. 历史类可以从两个线条去区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人物为主线,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构筑一个事件网;以事件为核心,通过事件展现一个人物关系网。当然人物传记是个极好的入门手段,但是想激活更高段位,要诉诸方法论。
3. 很难想象一个学习了哲学的人说话会如我这般颠三倒四重点不清,因为哲学构筑的思维体系的底层,好高大上啊。你们觉得呢?
4. 文学类放最后面,不是我自以为是的傲娇。找一个文学人物、文学故事,援引在以上几个类别的书籍里面,真的一点都不违和。可是我们此处说明的只是这种找个人物名称,找个简短的故事就可以了吗?写作素材就是这么没有深度的一个概念吗?我觉得不是。
我的观点是:
写作素材是经过感知和提炼后的故事、情节和理论。
读得多了,触类旁通的时候,你发现各类书籍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传说中的**失乐园**,你找到的时候记得带我一程。
(此处请自行脑补各类书单。)
非要给个理由的话——笑来老师的观点:
从今以后,千万别再从别人那里要书单。
----------
听
听东西是不是已经成了大家生活中的常态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得而知了。
我在2008年参加过一个英语口语的封闭训练营,遇见了一群特别有意思的小伙伴。他们知道我平时有听广播的习惯时,一致认为我有点复古。可能吧。但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严格区分我听东西的结构:
- 英语(英音、美音)
- 新闻(时事热点、财经报道、娱乐资讯……)
- 音乐(器乐还是声乐、曲风如何等)
用收音机和mp3听落地调频,以及用电脑下载各种收音机,再后来就有了iPod。然后觉得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向我敞开了。
后来朋友推荐了荔枝fm,没真正使用过。到了2015年开始用喜马拉雅,一发不可收拾。
不知道大家更新罗辑思维得到APP没有,最新版本在页面底端的菜单年项里,增加了一个**“随时听”**的按钮,而且还在居中的位置。
这是不是一个预告呢?是不是标志着“听”这个环节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已经凸显巨大商业价值的事实呢?渺小如我就不做过多猜测了,但是我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在**听**上的建议,当然,这也是我个人多年后重新整理自己咨询体系的过程:
- 有声书
- 政经评论
- 娱乐资讯和节目
- 乐评、影评、剧评
- ……
此处就不再赘述各类目的具体节目了。
因为有了这些渠道,我们堵在二环路上的时候,除了想着远方山上春风十里的你,还可以**不断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昂首阔步走在**新生**的路上。
----------
稿子拖了一整个中秋假期还有个小尾巴。实在是北纬45°附近的这个东北小村落,迎来了久违的高阳,让我贪恋和贪婪。吃着左邻右舍树上又酸又甜的果子,晒着推迟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吹来的暖阳,头顶白云大朵大朵镶嵌在湛蓝的高天之中,放眼松树林挺拔高直,蚊子、苍蝇、小咬儿、蜘蛛各类昆虫都在做最后的狂欢,热闹非凡。
好了,我不是莫名其妙。这两天公众号和朋友圈的信息又集中关注抑郁症这个话题了。
记得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因为活着,你做的事才能有意义。
[3]: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I4MTMwMw==&mid=402335994&idx=1&sn=cb94712664245e0ab83a14edea027f66&scene=2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