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读到一篇中科院获得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1月11日,中科院动物所鸟类生态学研究组陈嘉妮博士等发表论文证明,能靠聪明和技巧解决问题的雄性鹦鹉,更容易获得雌性的青睐。』
故事还要从一次相亲大会说起...........
转眼间,青春少艾的鹦鹉小姐已到了找对象的年纪,望着左右两边仪表堂堂的适龄男青年——向左走?向右走?这是一个问题。
尽管在人类看来,这些雄性鹦鹉的外表差别不大,但鹦鹉们显然有着自己的审美体系。
姑娘们很快就选择了更有眼缘的男士牵手成功,留下难过的loser男。
颜值不够,智力来凑!
为此,实验人员对这些情场失意的小伙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特训”。
简言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获取食物。(正所谓,人丑就要多读书,鸟丑就要多找食。)
培训分为初级班和进阶班。
初级班的食盒是一只培养皿,只要掀开盖子就能拿到食物;进阶班的食盒则是经过特殊设计的,需要揭开盖子、打开门、拉出抽屉才能吃到东西。
一开始,鹦鹉小伙束手无措,实验人员不厌其烦地给他们一遍遍演示打开食盒的步骤,让它们牢记在心。(再学不会,神也救不了你了啊!)
示范教学如何打开食盒
为了虏获女神的心,拼了!一周后,所有鹦鹉都掌握了打开食盒的方法。
特训中的鹦鹉,为了妹子,拼了!
带着一身本领,这些深造过的鹦鹉小伙强势回归,重新登上了争取爱情的舞台。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鹦鹉小伙有条不紊地打开了食盒,手法之纯熟,堪比10秒拆手枪。
反观另一边,曾经光靠外表就赢得美人青睐的“高富帅”们,却只能笨手笨脚、束手无策。
初级考验,女神垂青逆袭loser,哎哟不错哦!
初级考验,望着半天都无法获取食物的高富帅,拜拜,花瓶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鹦鹉小姐惊呆了,曾经其貌不扬的loser男竟是如此的聪慧…潇洒…性感…AMAZING!
高级考验,loser10秒拆手枪。哇塞,我好喜欢你!
高级考验,高富帅彻底落败。我就笑笑不说话……
这一次,鹦鹉小姐们明显增加了和受过特训的鹦鹉小伙谈情说爱的时间。
然而,这是爱情吗?
为了让结果更可信,研究人员又增设了两组对照。
在第一个对照实验中,研究人员把特制食盒换成普通的开放食盒,让原来不受偏爱的loser鹦鹉小伙自由取食,而最初受欢迎的鹦鹉小伙只能守着一个空饭盒喝西北风。
但这种情况下,鹦鹉小姐们维持了之前的选择,并没有被有吃有喝的loser们打动。
嗯,还是抵挡不住颜值的诱惑......
对照实验,高富帅再次占据上风
可见姑娘们喜欢的,并不是守着余粮吃喝不愁的地主小爷,而是靠着一双巧手就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青年才俊。
这是爱情吗?
也许这只是社会偏好,毕竟谁都喜欢聪明的个体。
为此,实验人员将所有的公鹦鹉都替换成母鹦鹉,让鹦鹉小姐在“女强人”和“傻白甜”中再做出选择。
有意思的是,鹦鹉小姐挑对象和挑闺蜜的标准完全不同。
其他姑娘聪明不聪明,灵巧不灵巧,她们根本不在乎。
“这说明雌性鹦鹉对其他个体认知能力的偏好,跟性选择是密不可分的。”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孙悦华告诉《中国科学报》。(看来这是爱情无疑了!广大男士你们的机会来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简直是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给广大单身男博士打的一针强心剂。
学习改变命运,绝对不是一句口号,有木有!
故事登上国际舞台
鹦鹉小伙估计也没有想到,他们的逆袭故事不仅得到了国际顶级刊物《科学》的垂青,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与行为学系教授Georg F. Striedter也发文赞叹。(果然,逆袭后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
被喂一嘴狗粮,你有考虑过单身鸟的感受吗.....
早在100多年前,达尔文就在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一部分是通过性选择实现的。
也就是说男人和男人的竞争中,认知水平高的个体会赢得婚配。那么动物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Striedter教授表示,人们一直想在其他物种中证实,认知水平较高的个体在两性关系中更受欢迎。遗憾的是,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歌声、羽毛等和认知表现相关的特征,来推测雌性动物对认知能力的偏好。
“而陈嘉妮等人的方法,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这种方法对推进认知水平与择偶行为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前景。”他说。
不过,思虑严谨的老爷子也提出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科学问题:这些母鹦鹉自己并没有接受过打开食盒的训练,她们未必知道做这种事情需要聪明的策略。会不会,它们误以为公鹦鹉能顺利打开盒子,是因为他们孔武有力、肌肉过人呢?
里程碑式的工作:Idea是灵魂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陶毅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并未直接参与这项工作,但从一开始就关注着孙悦华与陈嘉妮等的研究进展。
他对《中国科学报》说:
对动物认知行为的理解及其进化生物学解释是一个高度思辨的学科。这项研究为达尔文的上述猜想,给出了一个直接的实验证据,特别是对于鸟类认知行为的进化生物学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
这项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通过简单、严谨、合理的实验设计,得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果。可见对基础研究而言,虽然发现生物学现象非常重要,但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进化生物学逻辑(或机制)才是研究工作的灵魂。
这项研究的经费花销不到两万(买鹦鹉、养鹦鹉就是大头开支了),但所得结果意义重大,并且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这也足以证明国际学术界对科学问题本身思考的重视。
要知道,这种不涉及分子机理的宏观行为生态学研究,通常很难问鼎顶级期刊。
至今中国只有两篇这样的论文,上一次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学家发现蜘蛛“吃奶”的研究。
无论怎么说,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鹦鹉小伙们已经成为实验室的网红明星了。
我正在看着你看着你,目不转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