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我们知道,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星空之中,有许多闪亮的明星。其中最熠熠生辉的那一颗,也许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我们已经了解,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汇集。另外,四书之中,不单是《大学》篇,《中庸》篇也尤为精彩。其实,中庸之道似乎更加深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哦。 那么,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呢?
第16讲.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与《大学》一样,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一般认为,《中庸》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子思作《中庸》”的记载。
与《大学》的情况类似,从唐代的韩愈,到北宋的程颢以及程颐,在儒家学者们不断地宣传造势之下,《中庸》的学术地位也被一步步地拔高,并逐渐成为了儒家的重要经典。二程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弟子自我修炼的“心法”。接着,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和主张,干脆把《中庸》和《大学》两篇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组合在一起,成为“四书”。
根据历代学者的分析和研究,大致可以认定,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了秦代儒家学者的修改,大约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中庸》的写作方式已与《大学》不尽相同。比如,《中庸》不像《大学》等先秦文献那样,以文章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作为题目,而是提取文中体现文章的中心内容的关键字作为题目了。
从思想内容上分析,《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在大体上是相同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为“孟子师从于子思”的说法提供了一些依据。
《中庸》的核心就是中庸之道。“中”是不偏不斜、处于正中间的意思,“庸”是平常的、正常的、不变的意思,“道”是顺着自然本性行事的意思,“中庸之道”就是说,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要走极端,而是要做到公正不偏,这才是最适中的。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也就是说实现一个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和谐相处的社会。
儒家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法宝。要做到中庸,一是要“慎独自修”, 就是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正、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二是要“忠恕宽容”,就是要为人忠诚,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宽宏大量;三是要“至诚尽性”,就是怀着最大的诚意,按照人的天性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太平祥和,实现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
儒家认为,天、地、人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合而为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最美、最善、最诚、最仁、最真的,那么人性也应该是最美、最善、最诚、最仁、最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天性那样的最美、最善、最诚、最仁、最真,才是真正的的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中庸之道的例子。比如说,吃饱吃好又不铺张浪费就是中庸之道;刻苦学习又注意锻炼和休息就是中庸之道;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就是中庸之道……
如果天是真善美的天,人是真善美的人,那么社会怎么可能不是美好和谐的社会呢?这就是中庸之道给我们的启示吧。待续……
谢谢大家关注俚言的原创文章,《诸子百家》共计100讲。
文中引用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