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考试,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是一个家长,平时我比较关注孩子的考试,孩子考试成绩好坏也常“折磨”着我。
今天我就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初、高中语文考试内容相挂钩谈点看法。
中学语文学习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来转的。
以全国一卷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为例,考试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现代文阅读30分,古诗文阅读 30 分,语文基础知识 30分,作文 60 分。
现代文化阅读一般一篇议论文、一篇散文、一篇人物传记,古诗文阅读一般一篇文言文阅读理解、一篇古诗文赏析默写,语文基础知识考字、词、句、篇,作文一般与现实生活有关,给材料指范围。
应该说,高考语文内容已覆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选文言文阅读内容一般来自《二十四史》,如《宋史》《明史》较多。所选古诗文赏析一般来自唐宋诗词名家作品。
但还是有不少人担心传统文化与高考语文联系不紧密。我想主要是来自二个方面的焦虑,一是将传统文化内容选择的范围过于窄小,二是考试占分值比例不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不可一一用来考核高中生,但我们可把范围选定于某一方面,如《四库全书》概括的“经、史、子、集”。现在的高考只选择了其中的“史”和“集”部份。如宋史、明史就是史部,李白李清照的诗词就是集部。还有更重要“经”和“子”的内容没有考。
经和子考什么?可参照中华传统文化的主线,儒、道、佛、法。高考可增加经典阅读,如儒家四书、道家老庄、佛家禅悟、法家商韩。
经和子的考试可放在高考中的文言文部分,分值可提高,如从30份提高到50分。
作文考试出题面应该更大些,能让高考学子自由发挥的最好,也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我不赞成局限在某一方面,不然就会变成思想僵化,走上八股文的老路。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在人格教育 ,如“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学生是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中接受其观念,人格提升和完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考试应该是高中生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