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快刀刘等几个小故事都能看出高晓松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好像他就是从那里来的那样。很早之前就知道高晓松了,但是真正了解的话是从《晓松奇谈》开始。那时,想着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的路上实在寂寞难料,就下了喜马拉雅电台,一搜就是《罗辑思维》,因为以前听过。但后来就喜欢上《晓松奇谈》反而很少听罗了。喜欢的原因是里面大量的历史故事,高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对一些历史问题很有主见,让人觉得很“靠谱”。
一直很羡慕高生活的家庭,自幼在清华四合院里长大,但凡有问题就能直接请教业界的泰斗大师,耳濡目染下自然就能吸收很多,当然我认为主要还是他有灵性。更羡慕他是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但又是个活脱脱的凡人,不会脱离世俗去,恰好的度。高晓松曾经在节目里说过,当官还是做人最重要就是要学会适度的妥协。妥协的哲学能让高处于恰到的位置,游弋于心灵与尘俗之间。《如丧》中第一篇就是写给20几岁自己的信。不知道为什么挺喜欢这种朴实又带点粗俗的文字,别有一番味道。或许这也很适合我的风格。
说高很有灵性是因为他对人文的了解很深,也很独到。或许是在其幼年在大师群中渲染的结果。《如丧》中对快刀刘的人格和对郑和下西洋的描绘,虽然没有刻意去表达,但是确是很能感觉到这很符合那个时代,那个角色。
知道高晓松是因为经典老歌《同桌的你》,高对音乐及对音乐产业是有他独到的见解,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能跳出条条框框,用另一条逻辑去思考。不说了,今晚再听《同桌的你》入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