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除夕夜的“老传统”
腊月三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除夕,是中国老百姓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日子。在这天家人团聚,亲朋见面,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无比的欢欣。那么,值此佳节到来之际,我们就来跟大家分享分享在除夕这天的传统民俗。除夕夜的饭是最香的也是最真实的,因为每一粒饭粒都充满了家的味道,每一道菜中都是家人的爱,因此,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最受中国老百姓重视的一顿大餐了。
说到年夜饭,一般都少不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鱼,一个是饺子。“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而饺子,则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一个个的小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这天吃上一顿饺子。
9、大年初一“万事吉”
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10、正月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相信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个老传统,每年正月初一一过,嫁出门去的女儿们就会纷纷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过年,看望家中的老爹老娘。女儿回娘家,必须要备办好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然后由母亲分送给邻里乡亲。但是姑娘回娘家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只能吃中午饭,晚饭前需要再赶回婆家。
11、正月初三“别出门”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12、正月初四“接灶神”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如今是到了该把他老人家请回来的日子了。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过去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大年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在北方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因此许多地方亦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方民俗特色。
13、正月初五“破五”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14、正月初六“送穷神”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神。穷神,又称“穷子”。相传穷神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正月初七“吃面条”
正月初七:正月初七为人节,源于古神话:女娲开天辟地,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几经演变,成为汉族吃七样羮习俗。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