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孟郊的《游子吟》想必大家从小就很熟悉。短短几句就为我们展现出母爱的画面感。
这是“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第三部作品。此前的第一部《元日》及第二部《相思(上)》一经推出,就引起观看及转发热潮,观看总量数亿次,豆瓣评分高达8.3分,被网友称赞为“国漫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部在母亲节发布的《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之《游子吟》,同样以吸睛的方式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因为这不仅是动画的演绎,更是亲情与母爱的传达与表现。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短片根据清代考据大家王鸣盛的真实经历改编,借助动画的方式呈现出一个普世千年的母爱故事。既是给全天下母亲的献礼之作,又是渴望唤起国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诚意之举。通过这部片来弘扬一个普世的价值,就是母爱的伟大。
故事是从一件主人公珍藏了数十年的棉袍说起。
下着冬雪的北京城,正在玩闹的孩子无意间碰倒了一个箩筐,一件破旧的小棉袍掉了出来,他们的父亲散朝归来,这件一直藏在角落里的棉袍触发了这位父亲的记忆按钮,在孩子们的追问下,他将自己与母亲的一段陈年往事娓娓道来。
穿着破烂棉袍的小男孩即将迎来人生第一次大考——童子试。他渴望拥有一件新棉袍,抵御刺骨的寒冷和同学的嘲讽。
面对清贫的家境和操劳的母亲,即使是如此微小的心愿,懂事的他并没声张,而是深埋心底。
为了能让儿子很好的完成童子试,作为母亲定会帮她连夜做一件暖和的新衣。
“后来呢?”动画片中,孩子们迫不及待追问父亲。“
后来啊,这个小男孩穿着新棉袍,当然不怕冷啦,他不仅考过了童子试,还考中了秀才,考中了进士,到北京做了官。”在《游子吟》的歌声里,故事画上句号。
与《元日》和《相思(上)》不同,软萌老鼠“小糕团”的出现使得《游子吟》添了几分魔幻色彩,更是增加动画的观赏性。
梦中的王鸣盛在一只软萌老鼠“小糕团”的带领下,飞进浩瀚的星空,织女星真的成为了一架织布机,织出了柔软的新衣……美梦成真,当从梦中醒来,母亲连夜赶制的棉衣已在小鸣盛床头,那一针一线里,是母亲对孩子细密不绝的爱。
“小糕团”的植入,除了增加动画的观赏性,其实背后亦有深意。李夏恩解释说,老鼠的别名是耗子,耗的同音字是号,因此老鼠又被称为“号神”。古时考试地点是贡院里的一个个小房间,被称为“号舍”,所以考生便有祭祀“号神”的习惯。
而“小糕团”肚皮上出现的“魁”字,自然就是一举夺魁的意思。王鸣盛在殿试中高中榜眼,虽不是状元,但“三鼎甲”也算是夺魁了。
短片除了故事性的展开,更吸引人的是它的制作。独立原创手绘,在故事、场景、人物、服饰方面都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反复考证修改,以期能在细节上最大程度还原当时历史情景,使影片不仅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动画作品,更成为一个可以管窥一个时代风貌的绘卷。
为了让片子经得起推敲,创作团队在微信群里不分昼夜地对细节进行求证,甚至争论。例如王鸣盛为官时穿的朝服的领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又如少年王鸣盛家的灶台式样是如何的?再如英文翻译中“内阁学士”的准确表述是什么?。
导演彭擎政说:“我们的诚意就体现在这些观众不易察觉的细节里。”只有这样的细节才能打动人,才能更体现态度。
当然《游子吟》的作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不易,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在情感方面。作曲者易凤林说,为《游子吟》谱曲时他数度落泪,只因想起了已经故去的母亲。“我们制作这张唱片,就是希望让孩子们在吟唱中感受母爱、生命和礼节。”如果我们的传统美德能通过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传播,那是最好的形式。
将一首诗演绎成一部动画,是一项极为浩繁的工程。拿配乐来说,其难度在于要将已有的主旋律融合到故事中,且要助推剧情发展。此外,还需创作主旋律的变奏和延伸,使得整个配乐不会过于单调。整个制做团队对于每一个片段的配乐都至少做出三个版本进行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整个动画在短短的几分钟,通过画面、配乐以及人物细节的塑造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更感受到了制作团队的用心。
比如:
母亲为冻的发红的手吹气,搓热,一个慈祥的眼神给了很大的动力;
妹妹的小糕团出现时的神情与妹妹的对话:“哼,哥哥我凭的是真才实学。”
看见母亲熬夜为自己缝制棉衣厚的疲倦,以及冻的通红的手,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是精致。
······
最后让我来欣赏一下这部《游子吟》吧!
我是小丸子,期待与大家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