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想过自己会去学习《道德经》,虽然它是世界传播范围最广的书籍之一,仅次于《圣经》。
《道德经》的高深莫测、晦涩难懂曾经让它在我们面前更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驻足在山脚下仰望我们就已经很费劲了,又怎么奢望能够去领略到它的全貌呢?
然而在跟随张萌老师周末两天进行了密集型学习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已经可以感受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惬意。
道德经是万经之首,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经典之作 ,古人三言两语的智慧总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知识生产力!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纵观整本《道德经》,它不仅仅从战略思维层面充满着哲学思辨的引领精神,更从为人、处事、 领导力的具体战术方面 充满思辨的指导。
有人会说,思辨学习有什么用?太虚了,太行而上了。我却认为恰恰是辩证思维充斥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断调节着你人生的走向。
《道德经》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以普遍性和特殊性来呈现的,所以“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万物负阴而抱阳,有无相生 ,难异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万事万物之间要共生共存才构成了整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但是万事万物之间又各自迥异彼此不同且相生相克。
当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才能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复声共鸣才能成就曲调,前后共同追随展示出生命力的蓬勃,这本来就是自古而来世界总体运行的规律面貌。
懂得了这些道理,又怎么来为我们所用呢?
正确看待事情,多角度思考,不钻牛角尖,不固执己见,经常反问自己这样思考就是对的吗?我所看到的就是事情的全貌(部)吗?我以为的就是我以为的吗?
当人们习惯抱怨说命运为何总对自己不公,我为什么总如此不幸?别人为何运气总比我好,才会更有结果、收获和回报?
你为什么没有别人的好运气?人能一直靠天天走大运吗?大运之前总是要有所经历呀!
运气好的时候往死里干运气不好的时候就躺平?运气不好时更应该去不停学习成长历练不可能哪一个人说我只能在运气当中活着。
运气来了你能接住是因为你之前的经历,你不可能没经历你就有了运气,所以运气之前经历低谷也是一种运气。
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什么?与其抱怨世界的不公不如多改变自己。
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努力,但其实是在假装努力。无论是健身还是看书拍照半小时修图半小时发圈回复两小时,以为生活充满了仪式感,只是虚假的形式罢了。
碰到有用的文章和视频一秒收藏,可是再也没有打开过,花了不少钱买课程几乎没有听过,买了一书架的书一年到头连塑封都没有打开过,你以为的努力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剩下的只有廉价的自我感动。
对目前的状态不满意,又不愿意去付出行动,间接性的踌躇满志又持续性的去混日子,一直在自我欺骗,当你不清楚自己努力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即使每天忙碌都只是在作秀,没有目标的努力,就像是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毫无意义。
《道德经》里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光明的道路好像幽暗不明,前进的道路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也好像坎坷的,最大的声音是悄然无声,最大的物象是没有形状,好像一切看起来都像是黑白相间,高低相就。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资质较差的人才只看表面,而虚假的表面往往与真实的内在大相径庭,那我们就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大量的人做事来自于别人的反馈,大家都说好我就多做,大家都说不好我就不做。所做的大量选择,看起来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其实并没有独立的判断和自己的思考,我做这件事对还是不对,我自己心里并没杆秤,而是来自于有多少人鼓掌,有多少人称赞,有多少人羡慕我。
在这个社会上,大家都怕多付出,觉得多付出一些,就会被别人说傻,但正是因为这种傻子换来了回报,很多人都是因为傻傻的付出才获得最好的客户,最好的粉丝,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家人。
有一种现象叫做为什么你身边总有人天赋异禀?别人都很优秀,我们是那个笨小孩。
那本质是什么呢?你所看到的开挂人生也许是别人努力了十几年的厚积薄发。
所以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只有我们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多一分坚持多一分努力我才能比别人多一分成绩,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谁不想弯道超车呢?但弯道超车的机会本身就是留给那些稳扎稳打有所准备的人,不会有人一直赢,所以你也不会一直输。
人生道阻且长,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行走呢?
《道德经》里告诉我们“企者不利,跨着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想要掂起脚跟站得更高反而站不稳,不想稳步前行总想着跳跃式前进的人反而无法走的又快又远,常常炫耀自己高明的人,反而让别人无法看到他的高明所在,总是自以为是的人,他的优点反而无法真正得到彰显,自吹自擂自我膨胀的人 反而没有人会承认他的功绩,也难以成为领袖
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巴飞特99.8%的资产都是在他50岁以后赚得的,而且都是十年以上的长期定投。
亚马逊的CEO贝索斯曾经说过,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如果你把目光放到未来七年 ,那么和你同台竞争的人就很少了。
怎么样才算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呢?
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还需要做到的几点:第一,清楚的认知,知道目标无法一蹴而就做到不再着急焦虑,避免因情绪起伏带来的时间浪费和注意力的流失。第二,根据目标制定原则, 如果你是创业者就要确定创业项目的长期投资,先去考虑启动资金多少,团队搭建,以及三至五年的规划。第三点根据原则严格执行。执行看起来是最容易的一步,但其实恰恰相反。
当你能够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我自岿然不动,坚定不移的看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化茧成蝶,做到以上这些,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当我们秉承着长期主义在人生路上摩拳擦掌大干一番的时候,你总会发现想到和做到之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生活不总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也会有雨雪风霜和沙尘暴,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会遭遇挫折失败、困难甚至苦难,那些碰过的壁,踩过的坑,踏过的险,走过的弯路,都会让你尝尽动辄的滋味,甚至出现断崖式的摧毁,此时的我们又该以何种状态去面对问题呢?
道德经里告诉我们:“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遇到强大的外力压迫,始终保持刚直容易被损毁而选择弯曲才能保全自己,委屈自己后才能再次伸展;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够积攒满满的水;东西过于陈旧,才会被人翻新;目标少一点,反而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追求太多的人,往往被自己选定的多个目标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是最终一无所获。
一种辩证的思维:退则是进,舍则是得,曲则是伸,含蓄则是彰显,不争也是争取。
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不要总想着改变别人,不要总想着不切实际的和别人比,赢就是比过去的自己强一点点
总是想改变别人的人最后都是以失败收场的,不管这个人是谁不管他是你的父母你的孩子还是你的爱人还是你以外的任何人。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无法改变任何一个人,你唯一可以改变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而且你也不要幻想着改变世界,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世界,但实际上你变了你的世界就变了。
不要和别人比,只要到达就算赢。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了半个小时,但是加州时间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毕业可是找工作花了五年,有人25岁当上了CEO可是在50岁的时候去世了,也有人在50岁才当上了CEO,却活到了90岁,奥巴马55岁就退休了,拜登78岁才当上总统,所以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发展时区, 但现在的人都喜欢去跟别人比,而且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一旦发现自己慢了就会特别着急。
22岁毕业以后就该创业,25岁应该成为自媒体达人收入百万,30岁应该有房有车。如果做不到就会开始焦虑,但是你如果老是拿眼睛去盯着别人,怎么会能够看清楚自己的路呢?不用去和别人比快,踏实努力认真的做好当下该做的事,现在在做的决定了3到5年后的自己,只要到达就算赢。
当我们努力过,坚持过 ,抵御住了人生苦难,走过人生至暗时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方能大成若缺。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经》也总提醒我们拨开重重迷雾看清现实存在:好与坏都是相互依存的,事情好的一面出现,必然有坏元素相应而生,相反,正是因为有坏元素的存在,才越发要珍惜那些好的元素。
而美与丑、善与恶的标准又不是绝对,只不过是大家先定义了美和善才去识别丑和恶,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拿不起的背后的规律,往往被忽视,所以人总是通过失去而得到又通过得到而失去,世间万物看似受损,实则受益,看似受益,实则受损。
《道德经》一直在用辩证的思维告诉每个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因为什么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
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加强自我日常修为和念头管理,在修为上不断的提高,无论从外表自己的动作、语言、表情还是从内在的心绪、境界、格局都能被别人更无限接受喜爱,那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也会更加畅行无阻。
总是想改变别人的人最后都是以失败收场的,不管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你的孩子还是你的爱人及你遇到的每一个个体。
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无法改变任何一个人,你唯一可以改变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而且你也不要幻想着改变世界,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世界,但实际上你变了你的世界就变了。
把自己做好,活得通透,没有那么多需要责怪的,没有那么多需要担忧的,那些所谓的不可控的因素该怎么样发生就怎么样发生,我们能做的是控制好我们该做的事儿,行所当行。
当我们的的状态是向上的、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别人会喜欢你,愿意跟你在一起,想成为你的样子。如此,我们便是坦荡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