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第一句话说“人生苦难重重”。
是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过去会有很多困扰和问题,现在会有很多困扰和问题,明天依然会有很多困扰和问题。
所以,停止那种“一切顺心顺意”的幻想吧,只有彻彻底底的接受一切不可能顺心顺意的现实,我们才会在事情进展没有顺我们心意的时候很快的明白:哦,这很正常嘛,这只不过是人生又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嘛
说起来很轻松,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凭着习惯无意识的去回应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的。
“这人怎么这样啊!”
“这鬼天气,真让人郁闷“”
“天啦,我运气怎么这么差,遇上这么一摊子事!”
看起来都是别人或者环境的问题,然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有选择的自由。这是书里对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的解释。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某种意义上,这都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我们选择了对别人的错误生气,我们选择了对天气郁闷,我们选择了在事情严重不顺的时候相信这是运气差并且抱怨。而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有别的选择。
如何选择?《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我们应该关注影响圈。
这个世界上的事对我们来说分为三种,可直接控制、可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的。影响圈就是我们可以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的,影响圈之外是我们不可控制的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于我们影响圈之内,接纳影响圈之外的问题。
举个栗子:公司有一项制度不合理,给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不便。我当然可以选择抱怨,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然后什么也不做,心里想着要是谁谁谁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好了。这个时候我的关注点是事件的不良影响以及别人能够把这件事解决,这两个都不是我能够控制的,那么这个就不是我的影响圈。如果我关注我的影响圈,也就是思考我可以做什么,那么就会有这么几种情况:(1)我可以反馈给有关部门,并且有关部门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样自然皆大欢喜;(2)我反馈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解决,那么我可以选择忍受,并且思考我可以做什么来减少这个问题给我带来的不便。如果我实在无法忍受也没办法了,那么还有最后一条路——离职。当然,这种极端情况很少,我们绝大多是时候会因为别的原因留下来。那么我们知道,我之所以愿意忍受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有其他不愿离开的理由。这整个的过程,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就是积极主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可操作的方法:把“要是......就好了”句式替换成“我可以......”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转换,他直接把我们从问题带给我们的困扰中拖出来,让我们思考,我能够做些什么?就算思考的结果是,我什么也做不了,那我至少也可以平静的接受嘛。
以下这段话是对这种方法最好的解释。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从理性的角度,上面的这套方法似乎已经能够自圆其说。然而人都是感性的动物,有的时候我们在理性上已经被说服了,但是在情绪上我们还是过不去这个坎。比如说,这次的项目没有做好,我已经把“要是这个项目做成这样就好了”句式变成“我可以接受项目没有做好这个事实,也可以吸取教训下次做好”但是我就是不开心,怎么办?
其实积极主动的思想同样可以用来解决情绪问题,心理学里面有个情绪ABC理论,我认为和积极主动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情绪ABC理论的百科解释是“一个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结果(C),并非由某一种激发事件(A)所直接引发,而是由承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B)而引起的。”同一个事件,在两个不同的人那里可能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所以终归来讲,是我们选择了一种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才产生了我们现在的情绪。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认知和评价来改变我们的情绪,这就是认知疗法。
比如之前那个例子,我之所以仍然不开心的原因可能是在我的认知或者信念中,我把自我价值感和我的表现绑定起来了,项目没有做好就代表我这个人不行,对自我的这种否定才是我不开心的真实原因。那么我就可以选择另一种认知:我和我的表现并不是一回事,事情没做好不代表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可以从这件事中看到我需要提升的地方,然后去提升它们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总之,生活总有不如意,我们也总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些不如意。
大道理说得差不多了,但世间事大多知易行难,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