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车上的时候,读了公众号“有书”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情不自禁想起“作女”的事来。
1. 朋友圈中的“作女”
春节前,接到一位下属单位的美女姐姐A的电话,问我是不是认识某某美女B,我说:“嗯”。她立刻又问:“那你们是不是很熟呢?”我有些愕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事实上,我与B真心不熟,目前也仅知道她的姓与笔名,连全名都不知道,因为我与B只是在两次学会的活动上遇见过而已,私下都没有交谈过,也没有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
见我良久没吭声,她接着说:“我在你的QQ空间上看到你发的照片上有B,所以问下呵。”其实,那张照片不过是学会的活动照而已。
我如实相告后,电话里传来A如释重负的声音,“你晓得不嘛,B就是个‘作女’,你有她的微信不嘛?”
我表示没有。
她换口气,噼里啪啦继续说:“我跟你说嘛,B和我是一个单位的,我和她同一个办公室,她就坐我对面。我们单位的人简直被她朋友圈信息天天霸屏!因为她天天‘作’!”
“她的朋友圈里,今天晒老公,明天晒娃儿,后天又晒自己……过个生也要晒几次,晒完国历的生,又晒农历的生……”
原来,这类在朋友圈中使劲“晒”的人这么令人讨厌阿?那样的花式晒法居然被归结为了“作”!我也是醉了,这总结还真是到位!
心底暗叹,幸好我还没有加B的微信,免受其扰呵。
2. “秀”出来的阴影
记得以前看天津卫视的情感节目《爱情保卫战》时,有一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生有强迫症,她自己从不在外面吃饭,同时强迫男友也坚决不能在外面吃饭,理由是“你咋知道服务员在端菜的时候有没有往里面吐口水呢?如果吃了,那多恶心呐!”
女生的话不仅让她可怜的男友几乎无语,也让在场的涂磊欲言又止,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逻辑嘛。不知这女生的心里受了什么刺激,居然有如此的心理阴影。
然而,我渐渐发现,自己现在对B,竟然也情不自禁有了这种类似的不可理喻的阴影。
在此之前,我所接触的作女B曾经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有才气,诗写得不错,人长得也不错,普通话讲得好,主持功底也不错,一挺年轻80后。
但A这一通电话让我心里顿时对B有了些不好的印象。
虽然事隔两月有余,但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可怕。
犹记得当日的情形:我听得头晕,眼前的手机屏幕上仿佛出现了一连串B的各种作秀的信息——数不过来的图片与文字,伴随着A极生动形象的声音,瞬间包围了我,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
其实,我与A更是不熟,除了工作上打过三四次交道,根本没有任何的交集,就连那三四次的工作联系,也仅限于电话与QQ。
究竟是什么样的愤怒与积怨,让A能将B的事如此吐嘈于根本不熟的我呢?
我仔细的想了想,原因无它,这是“秀”出来的阴影!
当阴影笼罩了心房,不甘的心又渴求着光明,于是,慌不择路的选择了有一丝可能突破的陌生砖块。
3. “秀”并非有罪,有罪的是“虚假”
人是社交性的生物,天生不愿孤寂。在朋友圈中分享是手段,求认同才是隐藏的心声。
而“秀”只是分享的方式之一。
因此,当《“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一文今天在公众号上发出,到下午5点前居然已突破10W+的阅读量,在看人数也是2000+,有40多条评论。这惊人数据不仅仅表明此文受到了众多人士热情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了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力。
试想,现在有多少不用微信?路边卖菜与卖水果的小摊贩们都在使用微信支付哦。退休多年的大爷大妈们常常是家族微信群或某些专门微信群里的活跃分子,他们中间不少人经常霸了我们朋友圈的屏呵。
微信,现在已经深入了广大中国人的生活,成为新型的社交工具,又方便又快捷。于是,在广大中国人的智慧下,各种奇葩利用方式层出不穷。
给我印象颇深的是,有一位60后的姐姐C,居然在某次活动结束后,大胆的走上讲台,要求与主角——某知名作家S合影。我亲眼看见,她有些亲密的拉着某知名作家的手臂,轻轻的一歪头,面带如沐春风的笑容……
几分钟后,就在她的朋友圈中看见了这张合影(我现在已经屏蔽了她的消息,但没有拉黑)。
事实上,她在听讲座之前,根本就不认识S,我几乎敢保证,她根本就没读过S的书,也不了解S。
我至今不能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与行为?难道这是当下最新流行的又前卫又勇敢的社交手法?如果是,那“秀”出来能说明什么呢?能达到什么目的呢?
我想起,与C姐姐第一次谋面时,她对我说的那些曾经受到某某国际知名大师的肯定的话,又是合影又是签名的……心里不由得打鼓起来,该不会也是如此得来的吧!
“虚假永远无聊乏味,令人生厌。” —— (法)波瓦洛
《“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一文的后面评论中,有不少读者表示,自己发朋友圈的原意是记录生活,与人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关心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动态。这原是好的。
其实,“秀”并非有罪,有罪的是“虚假”。
试想,谁愿意看着一个“假人”在自己身边天天晃呢?谁愿意在网上结交一个虚假的人呢?
正如前文的“作女”B,不就被实在受不了的美女A给揭穿了吗?还有60后的老姐姐C,真是在我面前现了原形阿。
其实,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前些日子去扰乱无意之间成为网红的“流浪汉沈巍”的人,他们为了自己抖音或公众号流量而肆意拍照拍视频,完全不顾及沈先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格尊严,只为私利蹭流量。
他们的嘴脸是:一面热情上传照片或视频,一面冷漠面对主角沈先生。如此凉薄的人性,引起了媒体人王耳朵先生的愤慨。也让我心生悲哀——这是做人何等的“虚假”!
本来,“秀”并非有罪,有罪的是“虚假”。
4. 点赞本是美德,但真诚最为可贵!
有人特别热衷于朋友圈点赞,不管所发内容实际如何,只要一看标题,就马上点赞,显得对朋友挺上心挺关怀的样子。殊不知,如此标题党横行,有的文章内容与标题根本无关或是反着说的,根本不适合点赞。
我曾经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我在朋友圈中刚刚转发了一条长文,但不到一分钟,就迅速有人点赞了。
可是,我并不为此而高兴,因为,全文就算粗略的看,看下来起码得有个几分钟吧。很明显,对方很可能根本就没有点开看过。那他(她)赞的是什么?
若此类事件偶而有之,还不以为然,若是次数多了,就会让我对他(她)的人品产生怀疑。他(她)对我,是真心的么?他(她)对我说的事,是真的么?
”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法)大仲马
点赞本是美德,但真诚最为可贵!
我自己曾一度为一些消息不能得到自己在意之人的点赞而有些怨气和小自怜,尤其是女儿和老公,弟弟与弟媳,还有某几个友人。
但有一回就突然想通了。
电视剧《杉杉来了》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是封腾对杉杉说的:“不要听别人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虽然他们大多数时候不会点赞,但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是他们出现在我身边,而非那些点赞的人;在那些黑暗的时光里,是这些至亲的家人或友人陪伴我度过,而非那些常常为我点赞的人。
他们不点赞,并非就不爱我或不关心我。或许是不赞同,或许是不那么赞同吧,或许就是手懒不想动。正是真诚,他们不愿意委屈自己,也不想太骄宠了我。为何非要强迫他们赞呢?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英)莱辛
点赞本是美德,但真诚最为可贵!
5. 致敬那些在朋友圈持守真诚的人
虽然朋友圈看似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背后是真实的人。在虚拟的世界持守真诚,就是真正的好人设好人品了,是朋友圈中的“真人”。
世间种种,虚假容易,真诚难寻。一个肯在朋友圈中仍然持守真性情,毫不虚假的人,是可敬的。
因此,致敬那些在朋友圈中持守真诚的人。
如果,你的朋友圈中的有如此“真人”,那么恭喜你,哇,你真是好幸运哦!这样的“真人”,绝对值得结交,值得深交,值得珍惜!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法)雨果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https://www.toutiao.com/i667420011248431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