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了两岁半,说话水平突飞猛进,时不时冒出一些惊人之语,我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时常惊喜交加。
每次因为她调皮捣蛋,我刚要发火,她时常能嗅出空气中的火药味,准时来句:妈咪,你不要这样子!听到这话,我瞬间像瘪了气的球,也不好意思发脾气了!
有次出门,时间很赶,她坚持舍近求远地绕路,我很是不耐烦,随她执拗,自己大踏步往前走。她立刻折回跟在我后面嚎啕大哭,喊:妈咪!妈咪!我终于停下脚步,说:你不要哭,现在我们要赶路,没办法磨磨蹭蹭。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叫:妈咪,你不是故意的!你不是故意的!好吧!宝贝,你说对了,妈咪的情绪的确不是故意针对你的!
个性看上去温温吞吞的她,有时主见很强,有时很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她的那些让人捧腹的童言稚语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经常提醒我不要说“嗯”。
“妈妈呀,你看哥哥的书包上有小黄人呀!”
“嗯”。
“妈妈,我要找到美羊羊,让它和喜羊羊一起把灰太狼吃掉。”
“嗯”。
“妈妈,为什么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不见了?”
“嗯。”
“妈妈,don’t say‘ 嗯 ’please”。
有天我打开ipad相册,忽然翻到一则新录像,却想不起自己拍过,点进去才发现原来是孩子自己拍的。在不足一分钟的短片里,只露出我们家天花板的大灯,宝贝的小半个脑袋在屏幕里晃荡,显然是因为她手臂不够的缘故,不过从声音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的兴奋。
她喊:Mum,Look at me!
接下来飘来一个心不在焉的声音:“嗯。” 天哪,我难以相信那是自己。
“Mum,Look at me! Say Cheese!”
“Cheese.”
“Mum,ipad真好玩。”
“嗯。”
“妈咪,don’t say'嗯' ”。
老实说,对这个画面我印象模糊,因为拍摄的时候我手头边一定有“自己的”事在忙,不是在整理钱包里的收据,就是在滑手机,或者看一本杂志,总之不是在做和孩子有关的事!感谢这真实的影像记录,犹如一盆冷水将我从头淋到脚,提醒我作为母亲的失职。那些错过的美好时光,有多少敷衍、忽略的片断,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怅然若失。
我想起武志红老师写过的一个心理咨询笔记,说的是一个常容易紧张的企业高管的困惑。这位三十多岁的咨询者,据说每天都和妈妈聊天,却回忆不起任何一个印象深刻的片刻。后来心理医师帮他找到症结,原来每次他看着妈妈说话时,妈妈都是给他一个侧脸,好像心不在焉似的,这使他时刻处于怀疑当中,以为妈妈不感兴趣他的话题。这样的感觉延伸到他的人际关系中,使他无论什么场合,都有了那种顽固的紧张和自卑。
当我重新翻看录像,回想起和宝贝相处的点点滴滴,她那直率的恳求:妈咪,不要说“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房。这是一个两岁半孩子发自内心的诚挚要求,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我应该很难再从她口中听到这样恳切的请求,或许那时我们要进行角色互换了!感恩!使我不至于偏离轨道太远。后来,每次我一听到她的请求,总会敏感地一个机灵打挺,我放下手边忙活的事情,调动所有的脑细胞应对她,全神贯注地望向她,倾听她,希望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母亲的关注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