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潜意识中就“以陆为重”起来,回忆脑中印象,似乎与海有关的,甚至与“水”沾边的人或者事,在古人的价值观中大部是消极的:有无以为家、低人一等的疍民,有主流社会引以不齿的花船,有“到了江心问你板吃刀面还是吃馄饨”的水贼,有皇帝“片板不得下水”的严禁,有虽然功成却仍受人诟病点戳的郑成功,当然,一定有海盗。
海盗在“堂堂中华、朗朗乾坤”下是如此的卑贱、低下,以至于官方文字恨不能连“贼”“盗”“匪”都不想出现,而出现之处,要么是官兵大胜,海澄宇清,要么是贼死船沉,皇恩浩荡,造成海清河晏、“天下无贼”的印象。
虽然我也涉猎零星野史、小说,但其中关于中国海盗的描写,不过一星半点,从民间传说获得的海盗故事也不过残缺不全,可以说,我脑中几乎没什么中国海盗的印象,提起来,也只是浮现起外国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片段:骷髅旗、独眼船长、藏宝图……而且也仅限于此。
直至一阅《海盗奇谭》,方知中国海盗不仅有“海盗旗”,且旗帜功能实用、审美颇高(参见书中附图),胜却“骷髅旗”只显己威的单调功用数倍;方知白鲸托世的郑成功天赋异禀(精通多门外语),文武双全,大星降凡的汪直纶巾儒雅,雄踞为王,比那千篇一律的独眼龙形象不知精彩到哪里去;也才知道中国海盗的藏宝图不仅多样,更兼有神秘流传、千人千解的藏宝诗和藏宝歌谣,而万千变化的地形海志竟可以一鱼干所示,如此,西方的羊皮画卷真是不过了了……此书不仅使我们对自以为“耳熟能详”的人与事跳出“肥皂作品”植入的片面印象,更在世俗阻隔的墙上凿开了可以一探海盗林林总总的大窗。
虽然作者以“妖异”“列传”“女流”“风习”等对所书归类,但其内容之广、所涉之繁,是无法框束的。这其中有盗首事迹、闽粤乡情、神祭文化(妈祖、三婆神)、水师战记、渔人传说、异国风情、民俗风习,水怪精灵、海情异象……繁若群星,无法一一列举,而各点内容又相互交叉,穿梭其中,丰富如此,令人击节赞叹。
同时,这也反过来印证了作者搜集查阅的材料之广,其中不仅涵盖正史野史,还有笔记小说,方志传说等。尤有特色的是还从不少外文书籍中搜寻出中国海盗的影子,这种从外人眼中看自己文化的角度确是特别。作者引用、涉猎之广,整理、编辑之繁,可由书末列出的参考文献书目可见一斑。
由于海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边缘化,也就形成了支离破碎、散落不齐的文字片段,那些片段一方面在正史中隐约闪烁、忽现即没,另一方面又在民间流传甚广、言之凿凿。有心的作者从正史中打捞,拨开荒草,尽力使我们可窥 “巨蟒”之一段,却不得见其全身,好像神怪传说,是谓似蟒又像龙;而他从所谓野闻中采撷,挖掘整理,演绎出奇妙的“神龙”般的故事,又若有其事,宛如近在身旁,却是似龙又类蟒。
正如作者后记中所写,“这不是历史著作,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小说”,对于“老学究”来说,似乎要头疼如何归类以及考据其中文字,但对于读者而言,正因为它的似龙似蟒,才更增添了一份持卷在手的新奇与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