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听樊登老师读《心流》这本书,里面一句话我觉得很受触动,所以摘抄了下来:
工作之余就是闲暇,如何闲暇将是决定了一个人生活水平高低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除非一个人能自行控制工作与闲暇,否则注定会感到失望,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尤其是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他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如果我们听任他们得逞,他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壳,另一方面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令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挥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的有价值。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善于闲暇的人。
这就像手机游戏不是为了成长而设计,而是为了绑住你而设计,包括电视剧,所以它所有的那些引诱的点都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就是让你花更多的时间在它上面。
现在人的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有的人在工作方面投入非常多,我们称其为工作狂,其实那是他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摘抄让我反思: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该怎么规划?制定学习计划是最好的体现,但是又为什么制定的计划执行不下去,甚至基本零执行?我得到的结论:1、这个计划所要达成的目的不是我想要的;2、这个计划制定的太空泛无法落地;3、没有输出来检验自己学得怎么样。4、所学非所用。
第一个结论就是兴趣、动机/力的问题,有没有梦想,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像我的一位同学天还没亮就起床为自己设计的梦想清单,这份梦想清单不只是目标,还有达成这些目标的场景。
第二个结论是每一个学习计划都要有个可以衡量的结果,比如本周的目标之一是学习“工作分析”,结果是除了听视频课、看书,要有笔记、思维导图、思考文字(或三者相加)的呈现。
第三个结论是在第二个结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对自己岗位做一个工作分析,来验证自己完成的怎么样。
第四个结论,学的东西不用忘得快,如果工作用不上,是否可以模拟工作场景来使用。或者指导有需要的同学/朋友,把我们的“知识”在别人公司进行试用。
其实还有一点:奖励和惩罚。如果完成了有什么奖励,完不成有什么惩罚;我的计划执行的不好很大原因是没有奖惩,今天没有完成还有明天,所以拖延就出来了。而且会有一种惯性,不管计划怎么样,如果一开始没有按照计划去完成,没有分析原因,而是任由自己“明日复明日”,将会发现越来越懒;但是如果分析了没有完成的原因(毕竟计划制定之初我们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可行),比如有些知识/技能需要耗更多的时间去打磨,慢即是快少即是多,那么要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让自己先按照不太高的标准完成一个计划,给自己一点信心后,利用21天习惯养成方法,后面再来逐步挑战自己的舒适圈,慢慢调整、慢慢超越、慢慢迭代,引导自己不断向前。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只是一个开始,要想长期有效的将学习工作计划践行下去,需要不断修炼“我”,比如: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自律、不断反思、输出,通过张弛有度的打磨“我”,收获自我成长、计划达成、人生规划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