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知道必须要跟孩子设定界限,但是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比如跟孩子规定只玩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不肯停下来家长就没有办法了;或者放学后说好5:30回家,孩子却玩得不愿意回家,等等。
如何不讨好又不责备地把建立好的界限贯彻执行下去呢?
前两天在Sandy Novak 老师的课上,老师在讲亲子关系部分时做了个“温和而坚定”的示范,虽然是角色扮演,效果却特别给人启示。
场景设定的是晚上不愿意睡觉的8岁孩子,我用对话来还原现场。
“孩子”:妈妈我不想睡觉。
Sandy:哦,你不想睡觉。
“孩子”:我还想玩一会儿游戏。
Sandy:哦,你还想玩一会游戏,不过现在是睡觉时间。
“孩子”:游戏太好玩了,就玩一小会。
Sandy:是的,游戏是太好玩了,不过现在是睡觉时间。
“孩子”:那好吧,我明天一早起来玩。妈妈可以早点叫我吗?
Sandy:如果你明天可以起来的话,你可以选择明天早上玩,现在是睡觉时间了。
“孩子”:好的,晚安!
可以看到Sandy老师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不”字,孩子最终还是听话地去睡觉了。我觉得关键点就在她认可了孩子内心的需求,但在行为上进行了设定。当孩子不愿意停下来的时候,看到他的感受和内心需求是什么,并明确家长的态度:游戏的确好玩,但不能占用睡觉时间。当孩子明白地看到家长的坚持时,他往往会配合的。
另外一个场景设定的是5岁的小孩子不愿意吃青菜,Sandy老师则从孩子的感受入手来鼓励。
“孩子”:我不想吃青菜。
Sandy:哦,你不想吃青菜。可以跟我说是什么让你不想吃青菜的吗?
“孩子”:我怕变成绿青蛙。
Sandy:哦,跟我多说说你的害怕吧!
“孩子”:balabala……
Sandy:我们一起来做个吃青菜不能变成绿青蛙的实验吧!
“孩子”:好吧!
一个5岁的孩子,他读的故事,他的想象都有可能和他的行为发生关系,家长需要带着耐心和好奇看待孩子的行为,并温和地加以引导。当孩子被看到并被温柔对待时,他才会愿意配合家长。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做起来则一定要从了解孩子的内心、接纳孩子的感受入手,在行为上设定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