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作为一位“局外人”,在创作这本书时没有过多加以感情色彩和个人评价,尊重事实,其内容相对更为公允客观。通过这本书,我们能跳脱出国内“伟人”的固有形象,站在未来的角度,从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还原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实领袖。
《邓小平时代》一书详细地描述了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他领导的改革的回顾,深入分析了他的思想和行动,以及他对中国的未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邓小平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领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邓小平的爱国精神和改革精神。在这本书中,不管是在垂暮之年,仍操心国事的毛主席,还是在病痛和批斗双重折磨下仍坚持工作的周总理,还是在被贬江西时不断给毛主席写信要求恢复工作的邓小平,还是那些在文革中被批斗,在国家需要时仍挺身而出的公职人员,他们在从未将个人利益放在心上,坚定地为党和国家谋利益,让我想到了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传承。
文革后,国家处于混乱状态,要想拨乱反正,把国家从封闭和保守的经济模式中摆脱出来,邓小平必须鼓励新思想,同时尽量减少保守干部的抵制;尊重毛泽东的威望,又改变原来的发展思路;既维护稳定,又开放经济,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邓小平从毛主席的思想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言论,拨乱反正,还要恢复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正常秩序,整治各领域的混乱状态,同时还要与邻国建交,促进与美、日关系的正常化,以得到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安稳环境、资本和技术。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傅高义在书中这样评价邓小平:“邓小平于1992年退出政治舞台时,完成了一项过去150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的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这是中肯客观的叙述,并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但却实实在在是极高的评价。
其次,邓小平的性格品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一生“三起三落”,每次的落都是因为他坚持真理,每次的起,他都是满腔热情,他百折不挠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这位伟人的领袖本色。邓小平刚毅果敢、无畏强权。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都曾在他的铁腕下做出让步。他善于抓重点,区分大事小事,在经济和科技领域,邓小平依靠其他人去思考战略,最后由他拍板,在国防和高层干部的选拔,他会花更多时间摸清他在亲自制定战略时需要知道的情况。
机智幽默。在到访日本期间,乘坐了新干线列车的他,下车接受记者采访“觉得日本的火车怎么样?”,他圆滑地回答”快!真快!"。他既承认外国的技术,又没有伤害中国人的自尊。不禁让我更加佩服他了,无论他是否当时真的考虑到了那么多,但确实这样回答真的让人感觉到非常巧妙。
内在的自信,使他能直奔实质问题;和外国人打交道时,视他们为解决问题的伙伴。他从不纠缠于过去的错误或谁要对其负责任,只想把摸到手的牌打好。他拥有政治家必备的禀赋:丰富的经验、杰出的判断力、战略规划能力以及同其他人合作治理国家的能力。赫鲁晓夫回忆说:“毛泽东认为他是领导层中最有前途的官员。”
他被称为“钢铁公司”:选择领导人时,不是看他们是否对自己忠诚,而看是否最称职。邓小平不跟他任命的人发展私人友谊,他们只是共同干事业的同志。他从16岁离开家乡后再没回去过,他要报效的是整个国家,而不是任何地域、派别或朋友。
最后,邓小平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许多理念和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鼓励人们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还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科技,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伟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一手将最坏的时代,变为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