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熟悉的门房马师傅一如既往的冲我热情招呼着:有你的书呢!在门房呢!我也一如既往的答道:好嘞!我这就去拿,谢谢啦!——这样的情景在自己上班的日子里是司空见惯的,也许是对每一位劳动者都一视同仁地表达尊重吧,将心比心,我觉得每一位门房师傅都是那样的热情负责任,感恩这些日日相伴的人们!
拿着书,边走边拆书封,不知道是因为书籍名称《教学勇气》充满了正能量,还是因为书本封面白色和浅绿色的小清新,乃至是因为书本封面上作者帕克 帕尔默那慈祥的微笑,总之,当我打开书封的那一刹那间,就深深的稀罕上了这本书,阅读的渴望从心底深处喷涌而出。看着书本,低头想了想,这是何时在哪买的书呢?一时间,自己竟然想不起来了,想想也罢了,反正没读过,既然是自己买了,那也一定是当时很喜欢了。
打开书本封页,首先看到了简短的作者介绍——
帕克・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 Fetzer研究所高级顾问。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著有《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以我们熟悉的方式认知:作为精神之旅的教育》、《悖论的承诺》等书。他不但是一位是一位作家、教师,更是著名的教育学家、社会活动家。而这本书的译者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的吴国珍教授。
看着封面,我惊喜地发现自己有幸拿到的是本出版十周年的纪念版!这无疑在书中又多出了一份“特殊的前言和后记”,看着目录上显示多出的三十多页自己暗自窃喜,因为我觉得任何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在经历了十年的实践应用后,作者一定会有对原有理论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那么现在阅读岂不是阅读了本书的“精华版”?
若说前几天自己一直遨游在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性探讨中,那么今天打开的这本书将会让自己遨游在“教师心灵之旅”的理论感悟当中。前几天的确在逐字逐句的学习一些大家的关于“教学方法”的由来源头理论,充分认识到了教学方法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今天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教学勇气》这本书中并不着重探讨教学的方法问题,而是提出了作者认为比教学方法更重要的关于“教师的心灵成长”的问题,在整本书中都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教学方法),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这本书除了前言和后记多于普通书籍外,在它的章节编排上还有自己的特色——每一章节都以“诗歌”作为本章的引言,短短的几句不但富含哲理,更是概括出了本章节的中心议题。
例如:在书本“导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的开篇导言中,作者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啊,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起飞,
乘风,驾云,
齐归。
——里克尔 (Rilke,R.M.)《啊,分离》
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是想试图告诉人们,教学中的困惑除了学科、学生这两个因素以外,还有一个更为关健的因素,那就是教师教导自己认识自我。教学活动就如同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教师的自我认识与教师认识学科和学生同等重要,而且它是教师认识学科和学生的基础。这里的认识自己并不是自私或是自恋,而是想告诉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学生。
在书本中我看到了作者一直在强调教师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不由得让我自己联想到自己的教学生活。为何时常会走着走着就找不到自己?为何会教着教着就没有了方向?为何会干着干着就产生那么多的疲惫?在看到作者的文字时,我似乎慢慢明白了,那是因为在我们从匆匆的教学生活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将学生、课堂、教法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放在了首位,却唯独忘记了主宰这一切的教师自己,不但被忘记了,而且在教学生活中的很多矛盾中,教师往往还成了被“攻击”的目标,周遭的学生、家长、同事等等,因为教师总是如此的普通且毫无反击之力的群体。当然,这样想,并不是说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多么的恶劣,而是我清晰地看到了教师的内心需要不断的强大起来,如若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是不是可以少受到一些“伤害”?可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想到这一点的,当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以后,总是深深的感到职业的倦怠,总是认定了这一切都是外部的原因造成的,可是从来没有向内思考过自己是否强大,从来未曾向内认识过自我。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嘛,我若不悲伤,这世界没人能让我悲伤。若是清晰地洞察了自己,将自己与教学、课堂、学生、同事等等之间重新的联结,那么我们还会感到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吗?
当然,每个专家的理论总是会有局限,但是我们可以取其精华而用之。我个人认为,帕克・帕尔默的关于教师“内心景观的自我认识”这一理论,是符合发展心理学的规律的。尽管这是一条“少人踏足的小径”,但它立足于人的认知规律,符合心理学“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理论的。
话说回来,这世界上很多事情追根溯源其实都是“人”的问题,只要人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什么不可解决呢?如果一所学校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那么还愁学校没有好的成绩吗?
也许,我们可以应用帕克・帕尔默的“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来作为我们克服职业倦怠的“制胜法宝”哦。
想想看,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爱某些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等愿望而成为了老师,但是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这也许就是职业倦怠吧。可是令我们灰心、丧气的原因中有那么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都让人挑毛病的工作,每天都承受着各方面压力的工作,与很多的职业不同,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和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
每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路上处理川流不息,轰鸣而过的交通车辆,在百川交汇处编织联系知网,当我们试图把我们自己以及学科以及学生相联系时,我们会使得我们自己还有学科都容易受到漠视,批判,嘲讽和伤害,为了减少我们受到的伤害,我们便与学科与学生,甚至于我们自己分离,在我们的内在不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堵墙。我们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我们的话语却脱离了我们的心灵,变成了“漫画书中气泡框中的话”,我们自己成了漫画书中的人物,我们远离学生,远离学科,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却忘记了距离,使我们的自我封闭,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更加危险……
所以,在阅读完的短短两章里,我清晰地理解了作者的观点。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来自于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们尊重我们真实的自己。而教师的呼唤,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教师内心要说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在说对我们而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我。教师的内心是教学生命鲜活的核心,而使教学生命鲜活又是无愧于教育这个词的真正教育所强调和召唤的!
那么,从今天起,和自我对话吧,多一点“自言自语”,多一点自我认识,多一点自我认同和完整,让我们内心强大滴站在三尺讲台上,让我们幸福地拥抱我们的教学,拥抱我们无悔的人生岁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