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天气就像是小孩子的脸,昨天还是春风十里,暖意融融。今天就气温骤降,不得不重新穿上外套。李小林这几天的心情,就像着这“春如四季”的天气。上周公司内部消息,企划部因为业务需要将进行架构调整,和销售部合并成立新部门。原部门总监上调管理层任职。
刚知道消息的时候,李小林本没有什么想法,觉得事情发生的有点突然。自从二宝出生后,心思都放在养育孩子了。接下来的传言竟然说自己将担任新部门的领导。好多同事遇见她的时候,也变得客气或者谨慎起来,这让李小林觉得好不自在。回到家,老公知道情况后,哈哈一笑说:工作这么多年,全公司都知道你工作努力,业绩好。你不升职,谁升啊!李小林想着这话确实有道理,自从她的A产品策划获奖后,部门的好几个重要项目都是她的团队完成的。虽然不知道老公是在说笑,还是认真的,但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想着自己真会升职呢。
在城市的另一端,刚刚入职新公司的王强却烦闷的不行。原来,他和同学冯磊一起应聘了这家公司。可是冯磊却进入了核心部门,职级也比王强高半级。按说在公司大家各做各的,都有职责范围。偏偏冯磊有事没事总喜欢找王强帮忙,不是做个PPT,就是拉着一起去项目调研。弄得王强几次自己的工作没做好,被领导批评。他说:有些人明明自己能力达不到,但是还非要去做,于是总得麻烦别人!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我们说事情是客观发生的,本身不存在对和错。有个故事,在连续下了半个月雨之后,一家商店的伙计咒骂天气,说顾客都不上门了;而老板却很高兴,因为之前屯的雨伞可以大卖了。正所谓境由心生,面对同样的事情,人们的不同思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高级动物的地方,我们的思维不仅可以决定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还可以观察和审视自己,进行纠偏。当然前提是你存在着这样的内在动机,意识到思维的局限性。比如想学写作,一搜发现网上有好多的写作课,假设其中有一个课程的题目是“如何用3个月,从写作小白晋级为月入1万的业余撰稿人!”有的人会眼睛一亮,觉得好兴奋,马上就报名了。有的人会仔细查看课程大纲和学习目标,评估自己的需求和时间。还有的人会重点关注课程老师和所在平台的美誉度。
在《思辨与立场》这本书中,两位作者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提出了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的观点,并且与工作生活的场景相联系,在每章结束部分放有“观念检核和实践”模块,突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应用。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特质!
面对问题,我们的潜意识倾向于提供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用一种真实的方式来描述自己和这个世界。——《思辨与立场》
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如果还是用潜意识思维看问题或者遇到问题习惯性的交由他人处理(比如对于各类信息不加甄别,觉得好像都对,好像又都不对!),那么就会被思维所害。相反,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会经常质疑自己得出的结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与自己不同视角的观点。批判性思维者的心智模式是这样的:
批判性思维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它是与任何主题、任何内容以及任何问题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通过掌握隐含在思维当中的结构并将认知标准作为思维的硬性要求,来提高自身的思维质量。在上述故事中,主人公们通过推理都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那么如果要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些结论,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经过研究,作者把思维过程进行了结构性划分,共分为八个要素:“目的、观点、假定、信息、概念、推断、意涵、质疑”。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组成了人们思维推理的全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这八个要素的界定,来判断思维的质量,例如是否正在使用着批判性思维。在上述故事中,也可以通过对“假定和推断”的分析,来判别结论的适用性。一起看一下书中关于“假定和推断”的描述:
很多人混淆推断和假定之间的区别:
推断:所有的推断都是心智活动的一个步骤,是一种智力活动。通过它,人们可以根据某事项的真实性来断定另一事项的真实性。如果你手里拿着一把刀接近我,我可能会推断你的目的是想伤害我。推断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可能符合逻辑,也可能不符合逻辑;可能有正当的理据,也可能没有正当理据。
假定:假定就是被我们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或是当成前提的东西,它往往是我们事先了解且不质疑的东西,我们用它们来解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信念和其后的假定,都可能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这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良好的理据。如果你相信深夜在一座大城市的走路是危险的,而现在身处芝加哥,你将推断出深夜外出是危险的。推断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我的事先信念)基础之上的。——《思辨与立场》
“假定和推断”中假定在前,后有推断。假定是基础,在基础之上建起了推断的大厦。但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好像没有觉得先使用了假定呢?因为人类的大部分推断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的,这和人类大脑的进化密不可分。比如当你看到今晚月光皎洁、风轻云淡的时候,如果判断明天应该是个晴天,这时候大脑做的就是无意识的假定,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它不会消耗能量就可以轻松作出。但是当看到了月光,就有一种十分美好的感觉,这就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活动了,在这个过程中“假定”,是回忆起了和伴侣月光下散步的情景,想起了“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首歌。这时候思维给“月亮”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同时因为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去完成这件事,大脑就会较少的去做这些有意识的推断。
所以如果不看清假定是否合理,就无法判别自己的推断是否适用和准确。
在上述故事中,李小林的假定是:公司是按工作认真和业绩的标准来提拔人员的。如果对晋升这件事进行其他角度的思考的话,会发现她的推断还存在其他假定:
1、这个职位属于内部提拔,不会存在空降。
2、工作认真和业绩好的同事中自己的情况更适合这个职位。
3、自己会隐约希望生活的重心偏向工作等等......
王强的假定是:冯磊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因为喜欢麻烦别人的人就是很自我,以为全世界都应该围着他转,对自己和他人都很不负责任。于是他推断冯磊不适合这个新岗位,没有能力就不要去做,应该量力而行。
经过对“假定”的探究,发现有些假定是隐藏在内心的,没有显现出来。有些假定是自己没有发现的,但是会错误的引导推断的产生。因此故事中主人公们作出的推断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假定和推断”也可以运用在对信息的判断上。经常在一些健康文章里会说到常喝牛奶能长高个子,并且用“日本推行喝牛奶30年后,调查出国民身高平均增加5cm”的例子作为佐证。用批判性思维重新思考后,也会发现一些可疑的地方,举例如下:
1.信息来源于养生周刊,并非科普文章,可信度稍低。
2.隐含假定条件:长期喝牛奶和长高之间存在强相关的关系。
3.上述推断所依据的假定符合逻辑吗?是否准确?
a.文章没有提到如何进行的科学实验;b.调查数据的样本提取是随机的还是指特定人群;c.调查机构是科学组织还是某些代表了商业利益的组织。即使是科学组织,如果科研经费来自牛奶生产商,结论如何可以保证公正;d.平均数在统计概念中有很多种,文中没有具体明确;e. 文章提到的三十年前是二战期间,当时物资匮乏,营养不足,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很多,即使不喝牛奶是否也会长高呢。
4.有哪些反例?极端的反例是我的女性朋友A常喝牛奶,身高也只有155cm。
在“假定和推断”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的探寻,思考这些信息的来源是什么?(我看到的是事情的全部吗?还是只是一部分,某一个动作触发了我的判断。前后的语境是什么?)假定中隐含的信息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我不知道的,有什么事情是我想当然以为知道的)有没有反例?能不能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它不对。如果很认可这些信息,那么能不能衍生或辐射出其他的信息,我怎样将这个信息与身边的人分享呢。
所有人都会思考,思考是我们的本性。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留给自己的都是有偏差的、扭曲的、不全面的、信息不足的或者完全怀有偏见的。当我们抱着一种提升自己思维的想法思考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批判性思维就启动了。一个人不会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技能高超的批判者,进步源于合理的理论、投入、辛勤的工作以及练习。“内心动机”这个东西必须来自于你自己。——《思辨与立场》
如果你有了想拥有批判思维,成为批判者的“内心动机”,那么每天写下一个将批判性思维用于工作或生活的例子吧。只有不断地运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