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通互生中明晰,在创生积淀中转化
——读《你好,寒假!》导言之“第四教育世界”认知有感(第1稿)
以往寒暑假,老师的大多数时间在休息调整,学生的小部分时间在完成学校布置的寒暑假作业,两者互不融通。自从2017年1月,参加“学生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至今,对于“第四教育世界”的认识和“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理念的落地,有了实践性的体悟。
一、对“第四教育世界”的认识
2018年12月18日,学习了李家成教授发表在《教育视界》,2017(11):19-22上的《创生“第四教育世界”——“你好,暑假!”项目的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重点对“第四教育世界”进行专业性理解。
学生寒暑假研究可以创生一个不同于学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新教育世界。“你好,暑假!”项目关注学生在假期里的休息、调整,注重其自理自立的生活,强调学生在家庭、社区、社会、自然世界中的角色,继续发展其学校所学,并最终促使学生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你好,暑假!”项目组以教育性实践的方式运作,体现自愿参与、基于班级或学校的研究过程与个性形成、学术性与实践性的高度融通与互生,进而促成所有参与者的发展与“第四教育世界”的逐步清晰。
“第四教育世界”:从家庭、社区、学校到寒暑假
阅读与思考:从学校教育内部“缝隙”的视角认识寒暑假的研究价值,这突出了学校教育自身的长程性;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间的“缝隙”角度探讨寒暑假研究的生态性意义;在“中断还是延续”的意义上讨论寒暑假与学生学期学习的关系;从人的生命全程视角认识寒暑假的独特价值。
这一思路的转换,是要回归到具体的人的存在,探讨“教育”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但又不同于人类发展意义上所做的教育史研究,而是具体化为个体的生命史。在此意义上,寒暑假期间的教育,就是“第四教育世界”。
基于特殊性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于学生的暑假生活
阅读与思考:寒暑假是“学生”的“假期”。学生的身份必然影响我们对其中教育资源的理解和教育价值取向的确定。基于对学生暑假生活特殊性的理解,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我们提出如下暑假教育的价值取向:
首先,孩子需要在假期里休息、调整。
其次,孩子需要学会自理自立地生活。
再次,孩子需要学会成为家庭一员。(学会交往、学会实践、学会发展。)
第四,孩子需要学会成为社区、社会、自然世界中的一员。
行万里路。在行路中,在看、听、体验、思考中,在孩子与社会、自然的交互作用中,转化为儿童的发展资源。
社区玩伴团、兴趣社、义工营、项目组,就指向于儿童在社区中的真发展、大发展。
第五,孩子需要学会成为学校的一员。
在寒暑假里,学生的学习更需要追求综合性,将各学科综合在相关“项目学习”中,促成学科知识的综合融通和实践表达。
教师绝不能仅仅关注学科知识,而需要继续关注儿童作为一名真实世界的生活者所需要的综合素养。
最后,也是最终归宿,是孩子需要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我们的研究中,坚持儿童作为寒暑假生活的策划、参与、反思与重建的主体,极力倡导儿童在假期生活中的领导力发展,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
这些努力都指向于让儿童在自主中,在富有个体生命意义的实践和交往关系中,实现自我发展。
儿童对暑假生活的理解、期待与向往,儿童对暑假生活的策划与交流,儿童在暑假中的群体交往与个体努力,儿童在暑假结束的反思与重建,都具有充分的“成人”价值,需要教师、家长、社会认识高度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真实参与。
教育性实践:另一种项目研究的方式
阅读与思考:秉持上述认识、理解与信念,“你好,暑假!”以独特的方式运行,致力于发展新的研究共同体,探索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首先,是教师、学校自愿参与而形成全国联盟。
其次,是基于班级、学校研究过程与个性形式。(跨地区、跨学段合作)
再次,是学术性与实践性的高度融通、互生。
最后,是所有参与者的发展与“第四教育世界”的逐步清晰。
二、对“第四教育世界”的再认识
2018年12月-2019年1月,多次研读《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导言,通过细读《“你好,寒假!”项目的创生与开展》,重点对“第四教育世界”的教育变革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专业性再认知。
2016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研究项目组就和救助儿童会一起,针对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回家乡过年,开展过约1500个家庭参与的“健康小天使,亲子过寒假”活动,支持、鼓励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将自己所学的健康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家乡的小伙伴和亲人们。
同样是2016年1月,以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为基地,以当时的六 (8)班同学为领导者,启动了全校性的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变革研究。学生们领导了前期的调研、方案的形成、具体方法的指导等工作,家长、教师密切合作,全校总动员,废除原来纸质的寒假作业本,开启了全新的“幸福寒假作业”模式。在学期初,该校又开展了全校性的作业展评活动,从班级、年级到学校,寒假生活的丰富资源转化为重要的新学期教育教学资源和班级、学校文化建设资源。
2017年“你好,寒假!”研究,启动了一次独特的教育变革研究!寒假生活研究绝不仅仅是布置一项不一样的作业,而是重建对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理解,重建学生、家长、教师的交往关系,重建另一种形态与方式的生活与教育。借助微信平台,共同实现了寒假前多力驱动、多方参与、基于研究的策划;为孩子和家长能够开展丰富多彩、创意无限并富有生命意蕴的寒假生活而激动;更是在开学前后全力以赴,推动实现了学期初生活的更新与发展。这一切,不是传统的教学研究,不是原有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而是在一个一直存在但却长久被忽视的寒假与学期初,建设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变革领域。
学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家长可以更自主地参与寒假生活的谋划,学生之间、家长之间有了更多合作,教师有了更多学生立场的觉醒和教育的自觉。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加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更加聚焦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情感投入。当教育面向未来,当孩子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孩子成长发展的无限可能。
综上所述,“第四教育世界”是学生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之外,作为寒暑假和学期初生活重建的时空联接,在学生、老师、家长、社会人士的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共进中,通过人人参与的学习、合作、体验、实践,推动并促进生命的个性成长及社会性成长,呈现出教育的生态化意义。终身教育强调整合多方资源,变孤立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家校合作、资源整合、综合融通,体现出寒暑假生活的独特价值。
三、对“第四教育世界”的持续关注,深入理解,创生积淀
在2018年12月6日发出,于2018年12月12日修订,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李家成教授及持续参与本项研究的合作研究者发出的《2019“你好,寒假!”重点研究内容的若干建议》。
其核心研究主题:在“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创生“第四教育世界”的背景下,进一步突出“多学共进”,高度突出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多主体如何在寒假中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探讨学习型的学期末、寒假、开学初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和之前相比,研究的重心不仅仅在于“学生发展”,而是集中于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如何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以“2019你好,寒假!”的教育价值追问和研学旅行活动相结合,浅析对“第四教育世界”的教育变革和价值取向的实践性认识。
第一步:调查问卷
自从2017年2月1日-7日,《过年啦》主题活动至今,我们经历了多次与众不同的寒暑假生活。“2017我的暑假我做主”“2018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伴随着我们漫长而短暂的寒暑假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灵动的实践体验和丰盈独特的成长收获。“2019你好,寒假!”又一次开启了“第四教育世界”的新篇章。我们试图在“‘生命的追问’系列教育活动”和“研学旅行的‘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共进’”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以课题引领、活动贯穿为主要形式,进行班级文化引领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问卷:
1、在四次“学生寒暑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活动?哪一个环节?为什么?
杨同学:探寻绍兴文化之旅,住在绍兴的那个晚上,因为第一次和同学一起住一个房间,更了解曾同学了,感觉很有意思。
陈同学:2018年暑假的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探索并体验了天目“七绝”,还喝了山泉水。
曾同学:我印象最深的是绍兴文化之旅中,我们在百草园中识别课文中提到的植物,这种与课文相结合的探寻之旅,让课文中的内容真切地进入了我的视野。
王同学:天目和安吉,活动安排很多,但最开心的是和参加旅行团不同,研学旅行是和同学一起,感觉像个大家庭,而且也锻炼了不少吧。
杨同学:是去天目那次,篝火晚会,因为很有意义,虽然和想象的有些不一样,但是很好玩,很难得。
易同学:《过年啦》,因为活动环节十分有趣。
康同学:天目山,登顶的环节,通过自己努力终于爬到山的最高处,没有放弃,那时感觉腿脚都不是自己的了。
周同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我的暑假我做主》,活动中的100元当家活动。因为在此活动中我们走进了社会,并从中收获和成长了不少。
刘同学1:《2017我的寒假我做主》,我作为领队,带领着同学们参观鲁迅纪念馆,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带队经历之一。
刘同学2:《2018君子文化的实践和探索(暑假)》 ,同学们在天目之行中互帮互助,令我印象深刻。
朱同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8探寻“君子文化”之旅(暑假)》,最喜欢登天目山那个环节,边登天目,边与记忆对应——“天目七绝”。
黄同学:是《2018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对梅兰竹菊的深入了解的环节,因为本环节让我了解到君子文化不是拘束的,也是较为开放的。
2、今年寒假,如果我们有参观理想高中或理想大学的活动,你最想参观哪一所高中或哪一所大学?为什么?你有什么建议?
傅同学:华二、清华,因为心有所属。建议中考结束后师生共聚。
杨同学:去游历有文化特色的学校。
陈同学:建平中学,因为我理想的高中是建平中学。
曾可颐:北大,因为那里有著名的“一塔湖图”,去那里我们能增长见识,更努力学习。
杨同学:建平中学,上一次路过没有进去,有点遗憾;同济大学,因为里面很有学习氛围,而且伙食便宜又好吃。
康同学:建平、理工大、师范,多走走、多看看、多了解。
陈同学:香山中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因为我想考这所高中和大学。
周同学:参观理想的高中,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高中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可以激励大家,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督促。
邢同学:四大名校之一,因为在那里参观后,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动力。
刘同学:奉贤中学,因为这是我向往的地方,也是我以后想去的高中。
朱同学:参观交大,因为交大的大门十分宏伟。
尚同学:华东政法,因为我想当律师。
闵同学:交通大学,因为环境好,布局好,建筑好。
黄同学:海洋大学,因为那里有着丰富的关于生物的教学资源。我建议对大学生做几项问卷调查。
家长问卷:
1、从初中入学到现在,您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哪些变化?请您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杨妈妈:从初中入学到现在,老师利用假期时间,带孩子们分别去过上海博物馆、弄堂文化寻访、探访名人故居、绍兴文化之旅、天目山文化寻访、共康藏汉一家亲等,还鼓励孩子寻找身边的年味、一日当家等,每次活动都考虑周全,参与感强,不仅锻炼了孩子的组织、思考、总结和写作能力,还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技能。
陈妈妈:性格更开朗大方了,思想更成熟了,生活处事能力更强了。各类校内活动和研学经历让孩子有了锻炼的机会。
周妈妈: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增强了,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变化了。在学习方法上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变化。
刘爸爸:初中以来,孩子的变化有好些。如:更加懂事了,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课外书籍,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了,这些变化应该是随着年龄增长,学到、看到、听到的会越来越多。
祝妈妈:从初中到现在,孩子变得更开朗,更有责任心以及更有全局观,学校学习生活之外,研学旅行让孩子融入自然社会课堂,和人际互动,有更多感情和生命觉醒。
2、今年寒假,在“研学旅行的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共进”这三个方面,家长和孩子可以有哪些举措,有哪些进展?
傅妈妈:
多力驱动:社区、校园、兴趣班、社会、在不同的场景下认知、探索。
多环交融:从生活、学习、见识、沟通等各个方面去认知和感悟。
多学共进:多和不同学校的同龄人一起,找共同、识差距。
杨妈妈:
多力驱动:以孩子想法为主,家长提供条件,参加自己想要探索的项目。
多环交融:希望每次活动不仅有规划,而且要有总结。
多学共进:希望孩子利用假期,学点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技能。
曾妈妈:
多力驱动:学校、家长、社会、学生多方共同努力。
多环交融:家长适当地协助孩子,多做策划,有独立能力展开活动。
多学共进:让孩子的长项、兴趣在群体活动中有效地展现出来。
杨妈妈:
多力驱动:让学生大胆设想,老师引导,家长协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动手。
多环交融:走出家庭,步入学校,利用有效资源,融入社会,体验生活与部分生活技能。
多学共进:学知识,学动手能力,学与人沟通,学文明用语。
易妈妈:
多力驱动:家长配合,学校支持,让七色花中队的内涵更丰富。
多环交融: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放手让孩子多体验。
多学共进:除了课堂的学习外,对社会和各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了解,获取更广泛的知识。
康妈妈:
多力驱动:社会、社区、街道,多方面探索实践。
多环交融:多沟通,多学习。
多学共进:多和不同学校的孩子多交流,看到距离,看到不足,多提高。
刘妈妈:
多力驱动:配合学校老师做好研学旅行计划中需要准备的工作。
多环交融: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加强家长间的沟通与互动,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
多学共进: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邢妈妈:
多力驱动:以孩子为主,制定计划方案,家长多参与把关。
多环交融:教育、文化、旅行多元化。
多学共进: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多角度发掘。
尚妈妈:
多力驱动:学生、家长、学校、社会。
多环交融:文化游历、学府考察、职业体验。
多学共进:科学探究、生涯规划、人生修养阅读。
3、今年寒假,如果我们有参观理想高中或理想大学的活动,您有什么建议?
杨妈妈:希望孩子制定好自己心目中的高中,理想的大学和自己喜欢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去感受未来要探索的世界。
陈妈妈:非常赞赏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提前收集关于理想学校的历史、特色,甚至入学条件等资料,丈量一下自己与理想学校的距离,更明确未来的目标。
曾妈妈:让孩子参观理想中的学校,对她有重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建议参观后能展现她自己的计划和真实想法。
易妈妈:有机会多参观孩子们心仪的理想高中和理想大学,让他们通过参观更加明确自己心中未来的方向,更好地制定学习的目标。
康妈妈:很支持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提出想要去参观的高中大学,投票选出想去人数最多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激发孩子对高中或大学生活的渴望。
陈妈妈:理想的高中或大学每个孩子不同,但好的高中和大学的宗旨和启发都会是积极向上的,实地的体验和感受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周妈妈: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升入一所理想的高中,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让孩子未来的求学之路更宽广。
刘妈妈:更希望参观具有综合指标较好的高中,通过高中老师、学生代表介绍,学习环境的影响,明确目前要抓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邢妈妈:让孩子们提议,设计活动,制定参观学习计划,细化活动,一起交流参观感受,为各自的目标努力。
刘妈妈:如果可以,安排一位在校学生为孩子们授课,孩子们可以通过聆听、提问等方式,了解相关学校情况,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朱妈妈:参观了解该校的历史、背景、校训、学校杰出人物等。
祝妈妈:最好能够体验高中或大学的课堂或宿舍及相关特色,树立目标,有前进动力,有努力方向。
第二步:活动开展
以《寻梦行动——寻找心目中的理想学府》研学旅行活动为例,进行“第四教育世界”的实践性体悟。
活动主题:“寻梦行动”——寻找心目中的理想学府
活动时间:2019年1月25日
(上午7:30滴水湖地铁站出发,下午5:00返回滴水湖地铁站)。
活动地点: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交通大学。
活动对象:学生自主报名,家长全力支持。
活动过程:
9:30~11:00,上海市实验学校。
参观:由上海市实验学校范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
了解:由范老师介绍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办学特色。
提问:以你感兴趣的中考志愿填报与升学录取问题向范老师提问,以期得到专业解答。
13:00~15:00,上海市交通大学。
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和钱学森图书馆。
绘制:***人生思维导图。
交流:假如愿望可以实现,我最想做一个____的人;假如生命还有三天,我最想做的事是____。
活动要求:
1、安全、守时、有序、高效,牢记于心。
2、带好水笔、彩笔和笔记本,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及时记录,积极参与互动提问,争取言行有得,激发前进动力。
3、妥善保管随身物品,不带贵重物品,随时保持环境的卫生整洁。
4、26日之前,完成200字或以上的活动感受。
5、27日之前,完成图文并茂的“寻梦行动——寻找心目中的理想学府”美篇作品。
补充说明:
1、周五出发时是上班早高峰时间,人多拥挤,每个孩子一定要紧跟队伍,不东张西望,以免走丢。
2、周同学负责点名,王同学在前,朱同学在中,奚同学在后,董老师在旁,以确保活动安全、守时。
3、刘爸爸作为家长志愿者参与本次活动!
第三步:活动感言
杨同学:
通过参观上海市实验学校和上海市交通大学,在对校园幽美环境的惊叹之余,感受学习氛围,同时也是一种勉励。是在勉励自己要清楚地意识到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你未来又要做什么?认清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一旦下定决心,就再也不要后悔,尽管放手去做。把“私人定制”不仅仅停留于计划,更要落实到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这次的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了内心深处对高中、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为了这份向往和憧憬,我似乎明白了自己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王同学:
“寻梦之旅”——上海实验学校、上海交通大学
小寒未退,暖阳倾洒。寒假开始的第二天,班主任董老师就带着班级19名同学踏着清晨透明的晨雾,辗转三趟地铁,来到浦东的上海实验学校,感受这里独具特色的十年一贯制教育。
创新实验楼无疑是学校的特色之一。范老师尽显自豪地介绍实验楼的体验设施及观影活动。3D学校介绍也是这次活动最大的亮点。这所涵盖了小学部、中学部、国际部的十二年制是“魔都”不多见的。这里更吸引人的是保护孩子的天性,激发他们对待生活、学习的兴趣。“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实验学校就给他们提供了这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来自整个学校的包容和尊重。”这一点在范老师和保洁阿姨的谈笑风声的画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验学校的特色和吸人眼球的景点比比皆是。学生社团,自由发挥设计的墙面,设计感、创意感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与树为伴的桌子……
这样一个充满着活力、创意,又不失古香古色、鸟语花香的校园,在同学心中留下感慨万千。它能否化作无言的力量推动前行呢!
交大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魔都”学生的眼里似乎并不陌生,可还是对这样一个有点可望不可及的学校留有些许生涩和模糊。
百年交大的气势不仅仅在校门的宏伟大气。在我眼中,是操场上咬紧牙关飞奔向下一个目标的运动员,是躺在草地上仰望浓墨淡彩的天空。怎一个“怡”字了得!
对比前几次探寻文化之旅的行程,此次“访学”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意义最非凡,最足以吸引人的一次。
惊奇与感叹留在实验学校的科技楼,佩服与沉思留在钱学森图书馆,憧憬与向往的梦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
范同学:
这次研学旅行去了上海实验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令我收获颇丰。这一次的寻梦之旅使我感受到优秀的学府与普通学校的差距。
当我第一次来到实验学校时,便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我们走在校园里,便感受到了这里浓浓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创新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等,无一不令我们震撼,并深深地感受到一所好的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多么的重要。
杨同学:
今天,我们来到了上海实验学校和交通大学进行参观和学习。步行了十几分钟后,我们走进了实验学校,校园风景优美,有着宽阔的操场与完善的设备。让我们感受到了独特的校园氛围,想象出学生在校园中努力学习的样子,(不是死读书,而是活学活用,将生活融入学习,实现了“玩中学,学中乐”)同时明确了自己心中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
交大的校园中,充斥着不同的校园风采——颇有年代感的教学楼,操场上老师与学生共同运动。虽然只有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但是让我们深入了解到好学校的不同,让心中有一杆秤,更加明白努力的方向。所以,从现在起,更加需要努力学习、积极思考,才能成就梦想!
刘同学:
1月25日,在大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了上海实验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经过三次地铁的转乘和一段时间的步行,我们终于来到了上海实验学校。
上海实验学校是198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成立,1995年成为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走进校门就感觉学校十分气派,道路两旁的树木既高大又挺拔。在学校里连保洁阿姨都十分和蔼可亲。学校的校训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校训:攀登,攀登,努力攀登!在参观图书馆时,听介绍的范老师说,在上学时间图书馆的小角落里都会有学生拿本书在津津有味地读。这让我感觉到了上海实验学校的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在学校里我们还观看了3D影音效果的学校介绍。在参观完学校后我们和范老师告别,前往下一站。
在交通大学因为只有半小时时间,所以没有深入地了解这所大学。我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学校的操场。这里的操场气派非凡,还有学生在操场上拿着书本阅读。我希望我将来考到这所学校,为将来的交大某班在操场上飞奔。
陈同学:
“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上海实验学校的代名词;“复古,大气”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特点。1月25日,我们有幸前往这两所高校。
这一路跟随着范老师走来,我发现了这个学校的包容性,以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准,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下午,我们参观了徐汇校区的上海交通大学。侧门有朱红的墙和威武的石狮子,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走进校园,一排排复古的房子映入眼帘,这些房子有点像上海法租界的房子,两旁的梧桐树为这里的一切带来几分寂静。绕到学校的后方,是交大的操场,学长学姐都在这里挥洒汗水,我们班的同学也加入了他们。
“攀登,攀登,努力攀登!”上实的校训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吧!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非凡,中考其实已经离我们不远了,我们对未来也要有一个规划,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过一天是一天。让我们一起努力携手走进理想的校园。
邢同学:
1月25日早上,我们七色花中队的19名学生在董老师的带领下,从地铁16号线临港滴水湖站开启了“寻梦行动”的旅程。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我们首先来到了上海市实验学校。进入校园,校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范老师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可以从小学读到高中;随后又带领我们参观了图书馆、实验楼……特别是这里的实验楼非常吸引人,里面的设备仪器非常高端;后来我们又观看3D视频介绍学校,总之,这所学校是非常气派、别致,又高大上!
午后,我们到了下一个地点——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全国排名位居第四,校门口的设计复古又典雅,充满文化气息。进校后,我们来到了钱学森图书馆。馆内收藏了许多钱学森先生的手稿、图片……他的这种严谨、勤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今天的“寻梦之旅”,我的感触很深,受益非浅,深知不足,还需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步:成效反思
(一)学生的生命成长“看得见”
1、2017“过年啦”主题活动,学生和家长的活动参与热情被激发。对全国各地的各式年味都有体味,用王同学的话说,就像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过年,感觉班级像个大家庭。
2、“2018君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领导力和家长教育意识被激发。从扶着走,到放手让学生自主策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体会君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教育价值。
3、“2019研学旅行之寻梦行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行动效能增强不少。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管理、自主组织活动,通过实践体验、网上交流,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提升。
(二)老师的专业成长“看得见”
1、反思性成长。对于一个习惯于埋头苦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从实践经验到科研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简单重复到打破重塑,班主任寒暑假工作的更新迭代,使班主任的寒暑假工作和学期初工作重建充满了时代感、新鲜感、使命感、成就感,使学生的多元发展、幸福成长更具可能性,使中国班主任的世界贡献更具有符号性。
2、重建性成长。把学生从寒暑假的各类补习班或电子产品的掳获中解救出来,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中,指导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生活小达人、共读两本书、寻理想学府、年味共分享、社会志愿者、运动强体魄、职业亲体验、科学小探究、生命成长线、游历景厅馆”等活动,在群体性和个性化的活动中,通过班级群发挥重要作用、美篇制作交流多分享、竞选活动项目主持人、团队和个体交互进行、整合资源成联动机制、活动过程透明勤跟进、活动成效全方位评价、寒假中人人有收获等活动推进方式,实现重建性成长。
3、创生性成长。如果没有寒暑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研究的教育变革,老师和学生的寒暑假生活,互不融通、彼此割裂,工作、学习的节奏因长时间放假而暂时性中断,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缺少多力驱动,缺乏多环交融、缺失多学共进,生命成长处于个体孤立状态,少了家校合力的互助、补充和支撑,生命的创生性成长将滞后于生命的自然性生长。
(三)“第四教育世界”的教育变革和独特价值“看得见”
1、全国联动一盘棋,家校社合作一家亲。
江苏常州龙虎塘小学,由学生、家长主导,由教师、派出所、社区等多力共驱、多环交融的“禁放烟花爆竹”序列活动:宣传组、巡逻组、“新爆竹”组……宣传社区治理,让更多人从“单位人”走向“社区人”。浙江武义泉溪小学的“体验传统的年味美食”,浙江武义实验小学的“亲子朗读、小小糕点师、英之语之电影、科学小实验、猜谜大赛、工益暖冬行”等活动,为寒假生活增添了一抹抹亮丽的色彩。常州龙虎塘小学的“红领巾阅读魔法秀,小书虫穿越夏商周”,河南济源轵城镇东留养小学的“走进家庭书房,点亮阅读之光”,武义熟溪小学的“学习型家庭社群活动”等,让悠悠书香飘进千家万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平街小学的“牵手夕阳红,温暖老人心”活动,山东济宁二附小的陵城镇古路套村“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让孩子们的爱,像冬天的缕缕阳光,为他人带来温暖如春的美好感受。
2、寒假融通学期初,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这项活动具有跨越时空、跨越主题、跨越学科的特征。以往的学生寒假作业完成过程,既没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没有家校之间的合作,也没有学生、老师、家长、社会人士的多学共进。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缺乏社会性与自然性资源的充分开发,人与社区生活、社会生活的积极互动也无从谈起。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好好想过,寒假生活的内容、形式、意义究竟在哪里,孩子们疲于应付作业,开学初的过渡衔接期因人而异。由于以往的寒假生活要求和作业布置一般都自上而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相对单调、单一的寒假生活在麻木或盲目中转瞬即逝,教师对学生的寒假生活缺乏过程性指导,对于寒假中的教育资源缺乏动态性的捕捉,对于寒假作业评价也只流于形式。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割裂,没有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寒假生活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独特的教育价值。
3、全员全程全方位,独特价值“看得见”。
“你好,寒假!”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寒假作业模式,无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都在深入探讨学生该如何度过一个充实、丰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如何使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自然衔接、综合融通。这需要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寒假生活的设计、策划、实施、体验和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发现、体验并创造更美好的假期生活。在这样的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中,既体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又强调儿童参与意识的提高及活动中儿童利益最大化,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孩子的生命成长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四、对“第四教育世界”的新期待
心之所向,虽远必达。对“第四教育世界”的实践探索,源于不经意的好奇,陷于刨根问底的探寻,又归于波澜不惊的平静。
寒暑假是学生的假期,老师设计少一点,学生自主多一些;大人意识少一点,小孩自愿多一些。
寒暑假是老师的假期,指导反馈多一点,参与组织少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管理评价少一点。
寒暑假是放松的假期,自然生态多一点,固化行动少一点;活动内化多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
寒暑假是发展的假期,个性成长多一些,共性发展少一些。生活体验多一点,走马观花少一点。
总之,在学生寒暑假和学期初生活重建中教育不应该有断裂层,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缝隙中追求教育的长程性、生态性,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真正体现“第四教育世界”的丰富教育资源和独特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