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爱美食的人,都是爱生活的。
因为在美食的烹饪中,有着对所有美好味道的期许,对地道食物的传承。
最近让两亿人心神向往的美食纪录片,由陈晓卿担纲制作的《风味人间》播出已经有三集了。令人惊喜的是,在第四集预告中,绍兴仓桥直街的臭豆腐即将在此集展现。
每一道食物都有它生长的根,如同我们每个人。在小城绍兴,臭豆腐就是这样的存在。它承载着我们儿时的回忆,延续着几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烹饪方式。
在这个城市千千万万个臭豆腐小铺中,这个好吃的男人,最终选择了葛伯伯夫妇。
刚下过雨的天气,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我们开始寻长街深处的葛伯伯家臭豆腐。
▲ 走在仓桥街
▲ 葛伯伯夫妇家就住在仓桥直街里。
狭小的内院进门处,”仓桥直街臭豆腐“,印有这几个大字的招牌在岁月的洗礼中已经显得有些沧桑,「20多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于一个人来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
▲ 穿过弄堂
略显拥挤的小院,种着各样植物,各类花草。靠近里间的墙壁上悬挂着招幌——”仓桥直街臭豆腐“。
每天从传统手工豆腐作坊买进的压板豆腐,是制作臭豆腐的主要原料。葛伯伯一直跟我们强调,压板豆腐比一般水豆腐口感更上乘,更紧实鲜嫩。
祖传的臭豆腐小铺,由退休的葛伯伯夫妇经营。刚见面我们来意时,就像当初想要拒绝陈晓卿导演一样,”我们不需要报道,我们生意已经挺好了。“不喜言谈的葛伯伯,坚守着最纯正的原材料,只想平平静静做好生意。
耐心的交谈后,直到听到我们本意是来宣扬绍兴文化时,两位朴素内敛的老人脸上才渐渐有了笑意,陪我们聊开了。
从红光绸厂退休后的葛大娘,在往后20多年的时光里,炸臭豆腐几乎填满了他们全部的生活。
在交谈中,葛大娘特地向我们介绍这块放置调料的木板。二十年前开始做臭豆腐时,这块红色木板就已经陪伴在他们身边。
木板上放着的红酱/辣酱/辣油/醋等配料,都是陪伴了葛大娘数十年的配料,有着岁月沉甸甸的质感。边搅着红酱边跟我们讲起往事的葛大娘,动作熟练,语气温和。
葛大娘热情的谈起了吃臭豆腐必须要蘸的红酱。红酱的制作是非常繁琐的一系列工艺。首先用面粉和黄豆混成糕状,等到发酵后,表面呈白色绒状,晒干后放入有水的缸中浸泡,二次暴晒后酱色会渐渐变红,最终红酱才能制作完成。
正宗的绍兴臭豆腐,是用苋菜梗汁浸制成的,蘸取上文介绍的红酱,才是原汁原味的绍兴味道。葛伯伯进来后,便招呼我们去看正在苋菜汁中腌制着的豆腐。
这条仅能容纳一人通行的过道,葛伯伯夫妇二人相伴走了二十余年,这一股勾人魂魄的得乡愁,也牵连了二十余年。
▲ 将浸泡好臭豆腐捞出来 下一步就是油炸
准备好中午需要的豆腐及材料,葛伯伯趁着中午出摊前的空隙,拎着竹椅出来坐了一会。
再过半个时辰,又是一波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慕名品尝。
▲ 葛伯伯对自己的臭豆腐十分自信 把招牌在镜头中特意摆了一摆
出摊的时间是晌午十一点到两点,以及晚上八点以后。葛伯伯短暂休息后,就把小锅端出来准备迎接晌午时间点即将到来的客人。
▲ 将放置好配料的红色木板端出来
一副担子,一口小灶油锅,一块木格桉板,油锅小沸,葛伯伯将豆腐块夹出,放入油锅。随着“吱吱”声响,臭豆腐渐渐转变成金黄色,奇特诱人,亦香亦臭的气息弥漫开来。
▲ 油锅里翻转炸制
▲ 出锅
葛伯伯不紧不慢地用筷子翻滚着锅中的臭豆腐,直到每一颗都炸到恰到好处才将其捞出。
▲ 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顾客
刚出锅的臭豆腐淋上秘制的红酱,会让人不顾烫嘴直接一口咬下去,浓郁的酱汁随着豆腐的香味瞬间充满整个口腔,臭豆腐外脆里嫩,中间仿佛流心一般融化在嘴里。
吃过绍兴臭豆腐的人都知道,红酱是配臭豆腐的不二之选,没有了红酱的入味,绍兴臭豆腐也就失去了它内在灵魂之味。所以,几乎每一位顾客都回给自己的臭豆腐淋上厚厚的红酱。
▲ 自己吃之外,也不能忘记给婆婆吃一快
▲ 臭豆腐里藏着满满的爱意
老少皆宜的绍兴臭豆腐,看着炸好的臭豆腐一块块放在铁丝篦上滴着油,馋得孩子们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用一根竹签串起几块,喂给身边的亲人。
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过臭豆腐串,一口咬下去,烫得嘴里“吸熘哗啦”,脸上却堆满了幸福……
▲ 等待臭豆腐出锅,急不可耐的小朋友
▲ 终于吃上啦
无论是年老的/年轻的/年少的我们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虽然那种气味令不熟悉它的人畏拒,但一入口,你会感到是那么的幸福。
最原始的味道依旧在故乡,最原始的我们依旧在生长的地方。
葛伯伯家的臭豆腐小铺,就这样纪录着这个小城老街的每一天,风雨无阻,波澜不惊,而美食的传承,恰恰就是在这最平凡的生活里。
本文图片与文字皆为原创。
首发:遇见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