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倡导至拙至美、回归自然的极简美学逐渐成为家居、服装、UI设计领域的风向标,自然的线条、中性的色调,高冷克制 又不失质感的北欧风、无印风越来越受到都市年轻白领的推崇。与此同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佐佐木典士的《我决定简单生活》陆续超越热门小说,抢占畅销书热榜。
可见,在消费主义、拜物主义盛行的今天,重功用、去修饰的生活理念开始以一种反思的视角进入社会主流视野。
然而,极简主义终归是一种相对小众的生活方式,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极简无非就是:
- 一种省钱的借口
- 标榜高级感的工具
- 抛开一切物质追求
- 清心寡欲的自虐式苦行
- 家徒四壁,居所空无一物
- 扔东西,扔东西,疯狂扔东西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简约≠简陋,极简主义≠禁欲主义
什么才是极简呢?
首先,“简”指的是简约,精简,给生活做减法,但绝不意味着放弃一切。
(1)极简是一种思维模式,要求我们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对事物保有清醒理智的认知,明确自我需求,以化繁为简、高度专注的原则去处理冗杂的生活事务,确保自己对生活的主导与掌控。
(2)极简是一种生活方式,提倡以人为本,环保节约、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其要义在于:丢弃无用的,保留合适的,将持有物的数量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水平,让自己从琐碎的日常中解放出来。
我们为什么要极简?活得舒服随性些不好吗?
其实,极简与自由并不矛盾,相反,还是引领我们通向自由的一种方式.
过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幸福感来源于添置新物件,因为这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现在,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清空购物车,待签收的快递一个接一个;
昨天刚跟风购入小红书好评如潮的眼影盘,今天又开始种草新的春夏流行色;
满当当的衣柜找不到一件一件适合约会的,限量版的鞋子买回家就闲置在角落;
密密麻麻的APP、公众号接连不断地推送着新消息,日常会浏览的其实并不多;
总是热衷于收藏转发攻略合集、干货视频,但直到链接失效了也从未打开看过
……
在消费主义的 煽动和内在物欲的驱使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囤货狂魔
可是,你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真的需要这么多吗?也许未必
你大概也能体会到,对物质与信息的过度追求和占有非但不会带来满足感,还会让人不堪重负
米开朗琪罗曾说过:“美就是净化过剩的东西,人生亦是如此,要想活得美,就得删繁就简,去掉多余的工作。”
的确,只有剔除那些旁支末节,才能腾出足够的空间,专注于你所珍视的部分。
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古人也往往使用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画面疏密有致、浓淡相宜,黑白辉映间,顿生美感。正所谓越简单,越丰盛,“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留白的艺术意境所在。极简,恰恰体现了这种文人智慧。
如何践行极简主义法则?
简化生活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归根结底,就是:斩断执念、练习放手、清理过剩。
在这里,我们倡导的是理性的极简主义,并不是一味地减少身外之物,而是要你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从复杂中开辟新秩序。
你需要遵循以四大原则:
- 秩序:有条有理是简单高效的前提
- 适宜:宁缺毋滥,拥有的可以不多,但求称心如意
- 取舍:选择功能强大的产品,all-in-on乃精要主义核心
- 自律:克制自己的胜负心和攀比欲,别让过度的野心消耗自己
并在此基础上
(1)精简你的欲望:请诚实地面对自我,了解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别人云亦云,别急功近利,潜下心来,识别并专注于1-3项你真正热爱的事情,不骄不躁,稳步提升。
(2)精简你的物品:
- 控制数量,把控质量,不选次品、替代品,在能力范围内,购买最心仪、最合适、最优质的那一款。
- 放下执念,清空“缓存”,定期淘汰长期弃置的和过期已久的废旧物品,你的家也需要“新陈代谢”。
- 为避免浪费,你可以将弃之不用的东西赠与他人、转手出售或进行捐献,为物品赋予新的利用价值。
- 经过深思熟虑筛选留下的物品,请充分爱惜,物尽其用。
(3)精简你的信息:
在这个内容巨量生产、高速传播的数字时代,泛滥的零碎信息不仅过度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也引发了一系列信息疾病:如焦虑不安、情绪暴躁、自我封闭……因此,你需要:
- 整理手机/电脑桌面,删除多余无用的文件,卸载使用频率低的APP,关闭不必要的弹窗提醒。
- 清理微信/QQ:取关极少关注的公众号,退出不再活跃的群聊,将XX设为勿扰。
- 清空收藏夹中失效的链接,剩下的,若有保留价值,加标签分类管理,反之,毅然果断地删除它。
(4)精简你的社交:放弃无用的社会关系,拒绝无意义的饭局,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珍视的人。
Less is more,大道至简
给你的生活减减负
让生活归于本真,喧嚣归于宁静
重拾轻盈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