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事本来就没有意思,如果你将其变成有意思,那就会有意义。
上周末两天,我参加了马占凯老师组织的一场写作课。两整天的时间,六名老师围绕写作的话题展开论述,收获颇多,今以文作总结。本文原有将近4000字,由于课堂笔记涉及老师个人知识产权不便公开发布,删除了课程笔记内容后,节选一些我个人的核心感受,以飨读者,闻闻味道就好。
慕容
慕容老师的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在讲座中引用了大量的作品和例证来论述小说创作中的要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部分:
1.在纽约时报写短文章专栏的写作手法与《<华尔街日报>如何讲故事》所强调的要点基本一致;参见文章Scalers:我们对故事的深切渴望——读《<华尔街日报>如何讲故事》。
2.在文学作品中,如果你要表达一个含义,那最好的方法也许不是直接说出来。如果你要拍一个残忍杀人的电影动作,你不需要拍出捅进去的每一刀,你可以只拍出一个示意动作,而如果选取一个小女孩的视角看到的捅刀动作,可以起到效果。这是我个人理解的二阶表达,而且这些表达必须落在具体的层面,并非抽象层面。
3.构造故事是一种思维的锻炼,而当我们开始设计故事的时候,也是开始检验作者水平高低的时候。从这一堂课里我得到的收获就是,如果我们从内容生产者的视角看故事,那就不会像一个内容消费者那样简单。场景设置、人物刻画、情节演进这些方面就会有很多的学问。而如果能看到这些视角,就会和之前对于文学的理解有不同的感受。
舒明月
舒明月老师的讲授侧重于文字笔力方面的优化与精进,在技术上下了狠功夫雕琢。《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我读过,但是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其实没有感受到书中传达的意境,但是在听了这一节课之后有新的认识:
1.文学的鸿篇巨制要落到实处才会有生命力,这个落到实处就是笔力的输出,而具体的表现就是文字的使用。于是文字排列组合的能力这就是一项具体的工艺技术。
2.在这项技术精进的方向上,文学作品的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门槛。文学作品构建了巨大的场景空间,充满了针对不同情况的内容描写,对其进行研究品读就是文字技术的实战,对提升水平很有帮助。
3.精读+专项训练,从本质上和“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的理念一致。而之后舒老师讲解的仿写示例,是写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4.如果你要能感受到文字技术层面的细腻,也是需要长期的熏陶和训练的。
巫昂
听巫昂老师的课我就感觉自己是个文盲。从诗歌方面的人文素养来看,我认为我是不及格的。巫昂老师的这次分享给了我几个关键点:
1.建立了关于诗歌鉴赏的基准线,以海子的诗歌基准水线,知道什么是陈词滥调,什么是另辟蹊径。
2.诗歌是有自己的逻辑的,而这个逻辑和我们日常生活的逻辑,不是一个逻辑。
3.这堂课的体验特别好,老师和学生都非常机智,笑声不断但是却不失深意。我仿佛大概理解了诗人在做什么事情。
4.我词穷了,但是诗人真的很牛逼,我变成了巫昂老师的脑残粉。
史航
史航老师是一位睿智的编剧,他的分享给了我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1.生活是智慧的源泉,而睿智来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编剧将生活抽象,但是又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表达。
2.艺术需要直观,不应该抽象,但是支撑艺术内在的,又需要大量的思考而这离不开抽象。
3.古今中外的故事素材都是我们思考与创作的源泉,这些故事的推进和立意。最后都要在人性上予以充分体现。
戚泽明
戚泽明老师上课坐我旁边,也是来听课的,因为本来有位嘉宾因为时间安排没有出席,马占凯老师邀请他客串了一把讲者。戚泽明老师在故事领域有丰富的行动经验,并且他的创业项目就是围绕故事展开。他的报告给我以下启发:
1.重视故事的力量。对于传播和影响,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能力,这一点我以前会忽略。的确面向自己的成长我们需要抽象思考,但是面向对外传播,我们需要的是故事!故事!故事!
2.注意自己故事库的积累。我觉得这件事情需要放上议事日程,手里存了多少个小故事,和手里存了多少逻辑分析片断,其实一样重要。
3.对于大众传播型展示,情绪传播会优于理智传播,这是必须要认识到的事实。
和菜头
整体而言,和菜头老师给我一种睿智开明的感觉,让我想到了一名企业家冯仑。我的三点启发:
1.做深度,吸引优质的读者,而不是疯狂蹭热点,消耗自己的声誉。这个和我目前走的路线是吻合的,我从这里得到了肯定。
2.如果写作要有深度,那必须对社会有更深刻的洞察与理解,而这意味着更细致的观察,更全面的生活体验和更大量的领域知识的摄入。
3.文学不是纯粹文艺青年的玩意,文学是有生命力可以折射社会的重要视角。
总结:
两天六位老师的课程简直就是思想盛宴,在文学、写作、诗歌、社会、编剧等方面给了我诸多启发,其实有许多开创性地点亮了我的视角。结合我自己领域的学习体会,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全然不亚于代码于信息时代的威力,而且文字的力道比代码历史更悠久,沉淀更深厚。而好的写作者犹如意识领域的黑客,可以在字间飞檐走壁,任意游走。这些影响我相信会在后续的持续行动中,慢慢渗透渐渐扩大,最终体现在我的输出风格上,让我有一些新的变化。
最后要感谢马占凯老师花费心力组织这场活动,感谢六位老师的时间与投入。在周日晚上课程结束后,我匆匆吃完晚饭,踏上回家的路途,赶上当天晚上ScalersTalk成长会的3月课。车行东三环,北京夜幕临,天朗气清,灯耀繁华,这个城市就像渐暖的春,虽然暖气已停,雾霾暂散,于是少却许多严冬的凌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