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与时间为敌。所有的付出,都不再是为了节省时间,提升效率,而是已经拥有了习惯,不假思索,直接本能反应,那样的我们,是不是会更真实,更自由,更快乐?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与资源为敌。即便一无所有,身无分文,腰缠万贯,坐拥天下,但若我们都是无所不知,不用花无尽时间、金钱、资源去投资知识教育,那样的我们,是不是就会在一个起跑线上,更平等?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正的可以享受当下。婴幼儿的时候,可以享受有觉察的父母的爱;年少时,不用再死读书,背烂书,而是去抓蝴蝶,玩泥巴,做手工,拆电脑,乱涂鸦,没有考试,没有重压下的反弹厌恶,只有兴趣,只有对世界更多的好奇。
成年的那一刻,只需要在脑中植入一种记忆芯片,这种记忆芯片将人类历史以来所有的知识储存进去。当我们需要时,不再访问谷歌百度,直接从脑袋里检索自己想要的信息,所有的原始信息,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自动处理,形成关联。当我们需要处理一个问题时,大脑便会自动出现多种处理方式。而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决策。
往后的挑战,就是我们如何面对新环境,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和脑中的记忆进行重新结合,人类将不再做更多重复性、记忆性的脑力劳动,而是做更具开创性的脑力突破;往后的教育,不再是常识、基础教育,而是更前沿、更实战、更多元的素质教育。真正的成长,变成一辈子的加工学习。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而是信息对称情况下的判断和抉择。
想象一下,世界上有5651种语言。现实中,中国学生需要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大学,你要记单词,记语法,记发音,记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做到英语正常交流,一共需要16年。如果有这么一个芯片,直接将英语储存在你的大脑里,你只需要几天的朗读重温,所有的单词、语法、发音、文化背景,都会像丢失的记忆重回大脑一样,你很快速地可以用英语与外国人流利交流。没错,这一幕在很多科幻片中是外星人的特技。但不远的将来,人类终将成为外星人眼中的外星人,这一切都将成为现实。
但这一切如何成为现实呢?暂且不说,如何将所有的人类知识放进芯片,如何将芯片与人类大脑进行融合,我们先解决最基础的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找到整个人类的知识。
人类的知识,是一整个黑洞一样的知识体系,包含了生活、社会、历史、理论、技巧等等的方方面面。如何将这些知识进行储存,首先是解决如何进行归类的问题,但万事万物,类别何其多,何况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关联知识成为形成整个世界的基础,于是,人类的知识图谱应运而生。
那么,知识图谱的来源在哪里?如何处理知识图谱的正确性?如何呈现知识图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三个难题
书田团队正在尝试解决这三个难题。第一步,解决知识图谱的来源问题。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图谱生产商,将原始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得出一个大数据知识图谱,而是将知识图谱的生产能力赋予大众,让所有人都能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图谱的真实性、多元性,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步——用大众真实的知识图谱去呈现真实的知识库,再用大众中头部的、腰部的能力,通过市场化的矫正和开拓,去保证知识图谱的正确性。最后,我们将所有人真实的知识图谱,用关联的、发散的、结构的、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呈现。
如此,每一个人便可以自由的展现自己的知识图谱。每一个人被自己的知识图谱包围,每一个知识点成为这个用户的属性、兴趣、需求、特长,每一个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成为每一种商业的土壤。在全人类的知识图谱没有成为芯片植入人体内之前,在全人类的知识图谱没有完全生长成之前,局部的知识图谱可以成为大数据处理的对象对接人工智能,部分的知识图谱可以成为人的标签,衍生出各种商业体。比如知识社交,找到你志趣相投的另一半;比如知识付费,满足你渴望的求知欲;比如知识简历,成为你应聘的敲门砖......
这一切都将在我们的努力创新下,萌芽发生,成长壮大,成为现实。
我们已经有一个很棒的知识图谱模型——2001大脑漫游;有一个知识图谱研究团队,包括产品经理、品牌运营、前端工程师,都是5年以上工作经验;还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两个一直我们的全国社群;现在,就差一个有梦想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技术合伙人,加入我们,将这些想法全部实现,当然,如果你不是技术小伙伴,对我们有兴趣,也可以与我联系交流,价值共同体的朋友,我们从来不嫌多;如果你有认识的技术朋友,欢迎推荐过来,我们一起畅聊下现在、过去和未来。
我的联系方式:微信skyman1989
最后,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们的这个项目名——2001大脑漫游的来由。稍微普及下,片中,每次人类思维跳跃,进步一个时代前,都有一块1:4:9的悬空黑碑出现。人类触摸之后,抛起的骨骸变成太空中遨游的宇宙飞船;男主角临死之前,他与黑碑进行对话。我们的产品——2001大脑漫游,就是希望成为那块开启人类心智的黑碑;而你,要不要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这个黑碑之上?
等你
2018年9月19日写于书田创业后1145天,多次重组日益强大的书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