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了一大半了,总想说点什么。给自己加了一条新原则:感受分享尽可能以文章形式展现。
细说起来,感受与这本书关系不大。昨天有事,只听了猫猫讲了10多分钟。这本书看了一大半之后,发现猫猫的一些想法来源于这本书,会心一笑。脑子里蹦出个问题,如果在遇到猫猫之前我接触这本书会不会接受这本书的观点呢?我不知道答案,这种问题挺好玩的,一个人自问自答,自得其乐。
书中讲教育那块有句话:你竟然花50000美元去听一个人讲一本书的内容,你知道这本书在书店只要19美元吗?读到这里有个疑惑,我怎么就没恨铁不成钢地问自己:你竟然花6000人民币参加一个课程,你知道这钱可以买多少本书吗?想到这,心血来潮去翻了知乎,发现我居然还有17个已经付费的LIVE没有听。当翻看那些似曾相识的LIVE标题的时候,脑子里闪过当时购买时的想法——哇,真好。现在再看这些LIVE,提不起兴趣了,内心对自己说:随它去吧,随它去吧,不听了,不听了。
讲到花钱听课,值吗?这是个很主观问题,自己觉得值就值,自己觉得不值就不值。我觉得参加BVM这钱花得值(暂时忽略我还未付款对该判断的影响)。为什么值?猫猫带给我的思路是我自己看书很难想到的,若果不是她提供书单,我就更难想到了;这些思路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楚的定位;未来的回报肯定不止6000块……但是,问题来了,人家花50000美元上的课也是自己看书很难想到的、也很大可能对自己未来有巨大、未来回报肯定不止50000美元……为什么作者很反感这样的选择呢?难道作者反对我们花钱上猫猫的课?
细细想来,作者和猫猫的用意是一致的——培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花不花钱无关。花钱可能是一些人放弃解决问题的借口,也可能是一些人认为自身能力不足的说辞。条条大路通罗马,买不起高铁票坐绿皮火车也是可以的,买不起车票沿途走路也还是有机会的。普通电饭煲和格力大松电饭煲煮出的饭口感不一样,营养价值差距能大到哪去呢?我们可能真的是坐轮椅坐惯了,可能忘了自己也可以健步如飞、飞檐走壁的。
宗萨仁波切曾给众生关于修行的一个建议:Long for it,that's it(渴望它,仅此而已)。现在写文章,我都是不引用的,单列这句话,足见它给我的震撼之大!仁波切说,要不要禅坐、禅修、读经……随你自便,我真正想要你做的就是对般若波罗蜜多的渴望。 很多人在寻求方法的同时,关注点可能从问题转移到找方法上了,忘了或是不情愿相信自己本身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