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徐雷事件”大火,霎时间江湖上风声鹤唳,挑战之声此起彼伏,不同门派各执一词,虽说有点血腥和匪气,但武林或许就该如此。想想,上一次这么热闹是什么时候?
作为一名武术爱好者,近来发生的种种事件看在眼里,有些话不吐不快。
关于技击性
首先要明确一点,徐并没有反对传统武术,徐是反对假的传统武术。何谓假? 即是指技击性极弱,也就是我们说的“花架子”。中国武术并非完全没有技击性,只是相对于外国拳术而言,它的技击性整体非常弱。就笔者亲眼所见,很多老拳师打起拳法虎虎生风,与同门拆招时也凌厉之极,但在面对快速且专业的攻击时,往往连一个完整的招式都使不出来,最后就都变成双腿乱蹬,双拳乱砸的局面。
究其原因有二,一个是人,一个是大环境。先讲人,中国武术自清朝形成门派观念以来,就进入了一种封闭的模式。师傅们越掖越深,有的人一代单传,有的甚至宁死也不愿被人学去。这一方面的确是对某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更多的是一种自卑心理——怕别人比自己强。这样造成的局面是,从拜师学艺到接触真功夫,周期往往要七年以上,期间除了大量的基本功训练,还有一堆人情世故需要处理,试问这种智商情商武商皆高且坚持下来的能有几人?学成之后能破除门派这种封闭模式,推陈出新的又有几人?
另一点是大环境,武术技击性弱,有其历史原因。经历过文革的老拳师都清楚,那些年间有多少武术大师或死或疯,挺过来的也大都心灰意冷。再往前推,武术的发明本身就是技击,就是战场杀敌,而民国时期冷兵器的入侵,跟中国武术的出发点有根本冲突。而最大的解构,其实是经济层面。高晓松说过中国的镖局文化,实际就是武术文化的载体。而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交通方式的进步,镖局被不断瓦解,习武之人且不说战场杀敌,连基本的工作也丢了,还能干吗? 再多的热情也只能变成凉情了。
所以,愚认为中国武术之所以技击性弱,虽然原因非常复杂,但其根本就是在本该对外开放与国际武术接轨的时候,却因为某些历史事件与个人原因过错了最好的时机,只好顺着历史的车轮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关于输赢
在众多对“徐雷事件”的回应中,我特别欣赏某氏太极拳掌门人的回复,他说:“如果徐这么厉害的话,就让他多去为国争光。门下弟子不准应战。” 这里面蕴含的逻辑非常重要,徐的旗号是打假,打得是那些利用“武术神秘主义”来赚钱的假大师,这个出发点与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大师是完全一致的。这次事件,本质上就是一次激浊扬清的过程。
当然,有的人或许会质疑即使真正的大师出马,也未必打得赢。这种假设是合理的,但也只是众多假使的一种。愚以为,要具体看该大师的门路与天赋。武术界也是遵从二八定律的,即总会有20%的精英存在,这种人天生身体条件要好一些,且对武术的悟性也高,碰巧又能坚持练个十年八年,广泛涉猎各拳种(包括国外),这样的人是存在的。若从门路上分析,则更复杂,毕竟有些武术动起手来的衡量标准不是输赢,而是生死。
此时不禁想起《天龙八部》31、32章的标题,“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且自逍遥没谁管。”
关于学武
有的人会问,那还有必要学武术吗?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你只需明确你学武是为了什么。比如你学太极,一招一式都蕴含易理,洁净精微,笔者就亲眼见过研究中国哲学的外国教授特意跑来中国学太极;又如八卦、形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一边练武一边将六十四卦的演变烂熟于心真的亏了吗? 再说少林传统拳法,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练久了自能体会到一股禅意;如果你特别注重技击性,像八极拳和咏春拳都是围绕实战来训练的拳种,咏春初学者大量的粘手练习,就非常贴近实战。
其实以上所有武术都具备技击性,只要练到能出师,正常自卫绝对没问题,包括太极。而且只要训练方式正确,都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这些都是好事。如果你希望在擂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专注于技击性强的拳种,不断练习,中西结合,为国争光,更是好事。
关于武术有没有未来
以当前的局面来看,虽然很多门派的套路都夹杂了许多神秘主义与哲学的东西,但在和平年代却不一定是坏事。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武术当下是传统文化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在练武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文化,亦文亦武,本身也是中国人自古就不断追寻的境界。
再说了,古代习武之人也并非都想成为什么大侠,或者潇洒的浪客。市井红尘中,习武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身体的好奇,抑或私人的小愁小怨需要解决,后来越练越觉得好玩,觉得深奥,就这样在自己的小乡小镇练下去,无需向整个世界去证明什么。武术有时未必总是那么残酷,它也可以是有趣的,不然醉拳、醉棍、猴拳这种略带调侃意味的武术怎能系统地流传下来?
江湖夜雨几年灯,今朝能热闹一回,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