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是“留守儿童”长大。
和其他留守儿童不一样。
不缺爱。从出生到上大学,大部分时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第一次学会自己穿衣服,毛衣的袖子只穿了一边,穿着拖鞋“哒哒哒”去找在地里忙碌的奶奶;第一次学会做菜,还没有灶高,站在椅子上看大勺翻转,看在烟熏火燎中的奶奶……不需要爸妈不操心,就已经安然长大。
♡
♡
不孤单。老房子在公路旁,晴天有车路过,灰尘满天;雨天有车路过,泥泞满地。周围是各种果树,门前小河流淌。吆喝一群小伙伴爬树摘果子、下河摸鱼儿。在天地间尽情奔驰,养成了“自由奔放”的性格。
不想家。除了刚上初中,第一次读寄宿难以适应之外;高中在县城,一个月回一次;大学在长沙,离家近一千公里,一年回一次家。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外闯荡。很少在万家灯火时想起故乡的人和事。只电话里嘘寒问暖,聊聊近况。
近来,却开始恋家。
人说,第一次长大是觉得自己羽翼丰满,想出去闯荡看看世界;第二次长大是觉得天大地大,都不如自己的家,时时刻刻充满牵挂。
奶奶说,家里的房子修好了,年前要搬进去住;妈妈说,要添置怎样的家具,怎样的窗帘;爸爸说,可能请不到假,但今年,想回家。
家,就在眼前。
弯曲的公路、起伏的山峦、熟悉的乡音,每一种记忆里的符号此刻迎面扑来,应接不暇之际,还有一种充满欢喜又紧张的心情——“进乡情更切”的情绪,伴随了每一次相聚。
爷爷奶奶的白发已经成霜,却用欢喜的笑温暖了我一路的奔波疲惫。回家的感觉,周身自在有一种适宜的慵懒,即使穿上不合脚的拖鞋,穿上不合身的衣服,也能在每日晨起日落间随意进出。见朋友也这样,不梳洗也觉得很畅快。
♡
♡
和奶奶一起长大,让我有一种恍惚——有奶奶的地方才是家。老家的房子垮了,多年没回家住的土房子,有许多梦境都最终定格在那里,年少不懂得“午夜梦回”的深刻,只知道那里有童年的记忆和眺望的时光,这一刻仿佛有一种快要坍塌的悲伤。回老家的路,更辛苦,需要一路颠簸,还要走一路颤颤巍巍的草木丛。可大家还记得我,农村都是老人守家,还能有幸讲听大家讲起我童年的笑话。上次回来见过的一些人,这一次,变成了山里的新坟,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能见到这些熟悉的乡亲。
老房子里,到处都能找到以前的记忆,告诉妹妹她们曾在这里的故事,倒让她们欢喜之余慨叹:“我小时候原来是这样的啊”。妈妈总是讲我们三姊妹小时候的故事,我又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她们听——原来有人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是一种如此幸福的感受。
去了外公家。快八十岁的老人,一个人种玉米,种烟叶,还用近乎有些原始的炊具煮炖腊肉骨头给我们吃,在深山里,外公用一个人的身影守住自己的家,让在外地的子女少一些牵挂。舅舅家的表弟上大学了,远在山东,自己对前方的路有些迷茫,外公更是担忧,不知道这大学模样,也不知道在何方。爷孙两人,老人沧桑,少年懂事,给我几多感触。
去以前就读的学校。表妹也在那里上高中。见面依然亲近,从小一起长大的缘分不可取代,中午一会儿的时间便离开,她频频转身看我,我也回头看她。我能感觉到她湿了眼眶,因为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重别离,任何一次离开谁,我都承受了一次心痛,也止不住眼泪,从小到大都一样。
也有许多别人的故事留在我的脑海:一位父亲冒雨去镇上取钱,他说自己的儿子要请领导吃饭,差钱;陪伴了外公好多年的小狗,听说外公住院了十多天,回来发现小狗已经离世。这次回去,发现外公没养小狗了;一起长大的玩伴,他的小孩满屋跑,到了“打酱油”的年纪……
突然惊醒。风吹得窗帘哗哗作响,梦里的是忘了大半。可在心里,一直想:想回家。
家,一直在心里。
开始恋家,是不是又一次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