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内核》讲述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英属西非殖民地一位正直的警察厅副专员如何在命运的安排下滑向堕落,最终违逆天主教教义自杀的故事。
斯考比因为常年不受贿、没有个人绯闻,与属地官员/居民格格不入,郁郁不得志。广泛流传的将会有新派的专员而不是由兢兢业业工作15年的斯考比接替即将退休专员职务的传言,让斯考比的妻子难堪,想要离开。为了送妻子去南非,他不得不向无良的叙利亚商人借高利贷。在一次海上救援行动中,他因怜悯对海难幸存者新婚寡妇海伦照顾有加,并最终对这个小三十岁的姑娘产生了爱情。为了不让奸情被妻子知晓,他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叙利亚奸商偷运了一次钻石,从此事业上留下了污点,自己多年坚守的原则正在一步步崩塌。然而,他和海伦的事早已传开,并传入了妻子的耳中。妻子借故回来,斯考比在婚姻与爱情,事业与良心的折磨中,逐渐走向崩溃,最终用详实的计划伪造心绞痛病发,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故事极度致郁。我们谁都无法肯定自己这一生不会犯一点错,因而每个人都可能如斯考比一样,不可逆转地滑入命运的深渊。这就是普通人的一生。
看完小说,谁都不能不说一句斯考比是个好人。他在这片充满混乱的土地上始终坚持着内心的正义秩序,对每个人都心怀悲悯:他在对待妻子时,始终怀着温柔与责任;他在面对遇难者和幸存者时,在面对别人不耻的商人时,在面对自己的佣人时,都坚持着自己的正直原则和温柔胸怀。
但命运似乎总是会给善良的人更多试炼,直到他落入它织就的陷阱,明珠蒙尘,然后大声宣告,人类总是如此。
是啊,人类总是如此。
成长、学业、爱情、友情、婚姻、事业、责任、同情、仇恨、信仰,甚至死亡,似乎处处都是考验,当它来临时,你没法准确判断它的价值和意义,等到事后,一切又早已无意义。人生总是如此沮丧,人生就是一个注定向下的过程。
格林的叙述就像一位冷静的猎人将猎物驱赶进指定的陷阱,前期不徐不疾不知何意,等到发现时,主人公与读者都已无处可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情朝着结尾奔去,无可避免地一头撞上命运。
这种绝对冷静接近冷酷的写法,让人慨叹命运的避无可避;例如多年前斯考比由于驻扎非洲而没有直面小女儿的死亡,他感谢命运让自己躲过了那样绝望的场景,然而海难中只存一息生还的小女孩弥留之际唤他“爸爸”让两次伤痛叠加,“归根到底,一个人还是无法真正逃避一件事的。只要是人,就必须历尽生活的辛酸,如果你某一天因为走运,另一天又由于怯懦,某件事被你逃开,或迟或早你还会遇上第三次的。”
但也正是这种冷酷,让我实在无法对斯考比的懦弱、猜疑和错误再进行评判。我无法责怪他的不忠,他的堕落,就像无法不原谅自己的懒惰或者虚荣。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句“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千万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过你所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所处他的境地,你并非一定会做出别的选择。
这是属于人类的普遍的命运。
也正是这层认知,让我看到了格揭示世间之恶背后的对人性的宽容。也因此,斯考比以自杀收获了自己想要的宁静,也在犯下了天主教不可饶恕的罪过后,最终仍被上帝宽恕,获得了救赎(兰克神父)。
这种宽容不是带着悲悯性质的俯视,而是遥遥相望,我看见了,但我不参与,也不评论。
对于把三观评论挂在嘴边,表现欲旺盛的当代人而言,或许重读经典不失为一个与人类命运、与他人、与自己和解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