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孤独指南 ——有感于先生长久的沉默与孤独

当我沉默时,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野草﹒题辞》


村上说:“人生的本质就是孤独的,无奈的。”伟大的人物更是如此。鲁迅是寂寞的灵魂,孤独的行者,对此人们早有论述。鲁迅被称为“快乐的王子”“老小孩”,性格中不乏乐观、诙谐、幽默和意趣,可是,当孤独来敲门的时候,他不得不收敛自己的笑容,两指间夹着烟卷,陷入夜一般的沉思。鲁迅对孤独有着及其深刻的体验,他在孤独中清醒地选择孤独,在孤独中思索关于生命本质的哲理,又在孤独的甬道里探寻未知的光明。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鲁迅仍能把生命中丰富的痛苦和莫大的苦闷压缩在孤独的自我空间里咀嚼、消解,并且发出摄人心魄的孤独的心声。

(一)孤独的直面与选择

 “孤独是历史的‘潜流’, 它‘ 缠绕着历史’。”在我看来,孤独也是人生的潜流,它也缠绕着人生。

粗略的扫过鲁迅的人生轨迹,孤独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幼年时,祖父罹罪,家道中落,丧失父爱;少年时,漂泊求学,婚姻包办,爱情受挫;青年时,兄弟失和,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而且重病缠身;后来,遭遇过没完没了的华盖运,又一脚踩进“漩涡”,处境分外险恶。这些事件都在鲁迅的不同人生阶段给与他极大的伤痛和折磨,紧随这些事件相伴而生的是令鲁迅难以排遣的无奈的孤独感,当孤独像一位奉命的使者,接二来三地敲打着鲁迅内心的那扇门时,鲁迅深深地感到自我人生和黑暗现实的绝望和迷惘,于是,他把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严密地包裹起来,旁人很难窥见其虚实。命运之神如此残酷的将苦难的荆棘洒在鲁迅的人生路上,这是命运之神的寂寞。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孤独是人所不愿承受的,但鲁迅在绝望的边缘,承受了人生中的所有,也许,“人生,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叔本华)。孤独给鲁迅提供了承担苦难命运的契机,也彰显了鲁迅内在的坚韧和生命的质地。

孤独既是对鲁迅人生的磨砺,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预言。当孤独的感受浸染鲁迅周身的时候,鲁迅是以自己特有的选择标准来甄别孤独的价值,品味孤独的苦涩。《呐喊》自序是寂寞者的序言,是鲁迅对自己成长历程中感受孤独的一次回忆性的总结,“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鲁迅感慨万千的讲述了这段寂寞的人生历程,也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世态的凉薄和人生的虚无,尤其是《新生》的失败,让他感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他的美好的梦都在吝啬命运的驱策下破碎无遗,只残存未尝经验的无聊与孤寂,孤独感“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鲁迅对于现实的怀疑与反思让他看清了许多,也让他感到无限的痛苦、悲观和绝望,于是他选择了麻醉自己的灵魂,选择在自以为苦的寂寞中任凭自己的生命暗暗的消去,他要待在绝望自我构建的“俟堂”之中,封锁住自己的凄苦绝望的内心,然而当“金心异”出现的时候,鲁迅却走出了“俟堂”,掩盖住命运的捉弄和遭遇中的孤独,选择了另一种孤独的方式,那就是带着面具“呐喊”,这是在孤独遭遇的情况下的一种积极选择,但由于是为“慰藉寂寞里奔驰的猛士”,还要“听将令”,这些势必加深鲁迅内心的孤独,从而造成双重孤独感受。鲁迅小说集《彷徨》名称本身就是对鲁迅当时孤独心态的深度描摹,《在酒楼上》是鲁迅四处漂泊的孤独感的追忆、也是对自己像一个蜂子或蝇子飞了一圈又回到生命原点的虚无感的自况,在小说结尾处,另一个自我在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后选择了孤独地面对现实的罗网,选择了继续行走、孤独漂泊。《孤独者》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他用一种艺术的面具形式摘下了往日的“角色面具”,用不无悲伤的笔调透露自己不愿告人的孤独情绪。这个可怜的孤独者,有两个名称:魏连殳和魏缄,魏连殳是鲁迅的外在,一个“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精神战士形象,魏缄是鲁迅的内在,是“口中发出无词的言语”的无奈的孤独者形象,他是一匹受伤却桀骜不驯的孤独之狼。他在村人眼中是个异类,显得那样的“古怪”,那样的格格不入,他与村人之间几乎没有丝毫的认同感,至多不过被视为“当作谈助的人”,这是一种由于认同感缺失而无法对话的寂寞,这既是文本传达的情绪,也是说话者自身的痛楚。孤独者没有家小,至今单身,中国古典文化中“孤”和“独”的意义都在他的命运中又一次得到现实的阐释与印证(中国古代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韩愈等亦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他大殓时“全部照旧”,穿衣穿得“井井有条”,这默许中分明看到周建人回忆里鲁迅与朱安结婚时的态度,也是那样的“可以”,那样的“井井有条”,透过这些字眼,我感觉这是鲁迅借以对无爱婚姻的发自心底的痛恨与埋葬,鲁迅对于自己母亲的馈赠,对于这份无爱的婚姻,在他的诸多论述中,都显示了身陷其中的矛盾和苦痛,即便如此,鲁迅毕竟还是接受了传统婚姻所要扮演的角色,同时也接受了这份难以言说的孤独。鲁迅与青年,一直被视为鲁迅字缝里的阳光,是关于鲁迅先生人格的美谈,其实,对鲁迅自身而言,也许是另一种精神上的摧残。《孤独者》中的孤独者面对读过《沉沦》的“不幸青年”,他要耐心的倾听他们“唉声叹气”的青春烦恼,还要用尽心力为他们鼓舞打气,而鲁迅何尝不是如此,他对青年总是那样的热情,那样的平易近人,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鲁迅总是愿意与青年走在一起,为青年呐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叫他们睁着眼睛看世界,不愿他们去作无谓的牺牲,然而青年对于真实的鲁迅却未必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同时一些青年的精神面貌也使鲁迅感到失望,“今之青年,似乎比我们青年时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目前之益,为了一点小利,而反噬构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1933年6月18 日致曹聚仁)面对这些矛盾,面对青年和未知的希望,失望之余,鲁迅多的还是现实的关怀,尤其是对萧军、萧红、柔石等可谓关怀备至、用心良苦,他要在孤独中寻找“身外的青春”,寻找现代的灵魂,在这一孤独的寻找过程中,同样会加深内心原有的孤独。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从外表看起来是相当完美的,然而也可能是美丽的错误,《两地书》里的许广平,眼里充满希望与阳光,而鲁迅的心里却装着黑色与忧伤,许广平可以说是鲁迅孤独灵魂里一株美丽的山草药,很难断定是拯救了鲁迅还是使鲁迅的内心更为彷徨寂寞,但当鲁迅意识到可能会给她带来痛苦时,鲁迅选择了内心深处的沉默。鲁迅与瞿秋白是相互“理解”的知己,鲁迅的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他们情谊之深的见证,他们彼此信赖的“革命友谊”为中国人所周知,日本已故的丸山昇有篇短文《从白话之争看鲁迅与瞿秋白的异同》,从另一个视角展示“他们之间仍存在着至死未休的相左之见”。正如作者所言,这也许不怎么引人注目,却有特殊的意义。瞿秋白对于鲁迅多是感恩和尊敬,他临刑前的《多余的话》,才是他真正的声音。瞿秋白革命的意愿和理想让他不可能真正走近鲁迅的内心,更难说得上是与鲁迅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相契”。只不过,鲁迅不希望别人也像他一样的孤独,这两个长久漂泊的灵魂,常常在一起畅谈至深夜,具体谈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显然他们之间有相互感动对方的地方,但这对鲁迅而言,从中获得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这段情谊也无法胜过爱情的慰藉而驱散鲁迅内心孤独的乌云,爱情尚且打不开鲁迅的心锁,何况生命里匆匆的路人呢,然而不管怎样,最终我们看到的仍是鲁迅对孤独的选择和坦然的担当。面对左联阵营里的诸多矛盾,面对创造社批判自己的“创造”,鲁迅感到痛苦与无奈,“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然而这些悲苦几乎都被鲁迅承受了下来。以上这些看似悖论式的选择,鲁迅却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自我走向孤独绝望的边缘,宁愿自我有所牺牲,宁愿内心更加孤独,也要选择真诚地慰藉他人,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选择牺牲自我,这也注定了他孤独遭遇和孤独情绪的双重孤独。伴随鲁迅孤独的还有莫名其妙的“流言”,“流言”对孤独者而言是对孤独伤痕毫无提防的无情的撕扯,它也使孤独本身更为孤独,鲁迅对于流言很是憎恨,他选择的不再是孤独的沉默,而是坚决的予以回应。对于“落水狗”,鲁迅更是“一个也不宽恕”的。可见,外在的孤独感是机缘性的,是偶然的,而内在的孤独感与自我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选择沉默是一种无奈,如孤独者所言,真正的孤独也许是自己亲手选择的,然而,那孤独的丝又是谁造成的呢;鲁迅选择反抗,也是出于无奈,是一种心负累累伤痕后的呐喊。我们从中可以窥见鲁迅对自己和对他人不同的态度,窥见他牺牲自我的勇气和智慧。

(二)孤独的回应与纠葛

理论上,人人都是孤独者,人的出生与死亡就注定不过是一个“孤独的旅客”,孤独赋予人精神上的自由、安静与丰富,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与固有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在本质意义上相抵触的思想,这些思想还会反过来加深生命个体更强烈的孤独感受,漫游似的孤独感在无意识中催化人们对人类生命意念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对孤独生命过程深刻地回应和某种意义上的消解。比如,克尔凯郭尔的一生充满孤独,充满了痛苦、忧郁、虚无与焦虑,他不无忧伤而恐惧的感叹每个人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绝望之中,而克服这一绝望渊薮的虚无,就得找到支撑生命价值的“意念”,他最终选择了“完全个人式的宗教”,这既能拯救自我灵魂的空虚与孤独又能实践自己所布道的生存信仰和生命真理。尼采更是一位不安的灵魂,他像一个“疯子”一样的呐喊,像发现人类灵魂 “新大陆”一样激动的说着谵语,在长久的孤独中他不但深刻的感受到生命价值意义上恐怖的虚无,也随时感受到生命永恒回归的真实的存在,“在没有人,没有古老上帝的孤独之中”,尼采最终选择了“超人”,他要寻找一个具有健全生命本能又有精神超越的开拓者,他呼吁“孤独者,走通向自己的路吧!”面对内心深处的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回应,诗人对于孤独就是一种陶醉,对孤独的回应就是寻求空灵飘渺与对现世的遗忘。

那么对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历史意识的鲁迅而言,他预备如何去面对整个人生的孤独境遇,并对长久的孤独作出回应甚至于消解孤独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鲁迅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家,倒不一定是因为他没有系统的哲学论著,最主要的是他不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冥思,他的内在充满矛盾、斗争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加上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得鲁迅是绝对不会蛰伏在任何意义上的对于现实的所谓“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他流露出的胆汁一般苦涩而浓郁的情感诉说着自己复杂的人生体悟,因而任何哲学视野下的鲁迅都不可能抵达鲁迅深层次的内心。同样,鲁迅也不是具有非常飘逸心性的诗人,鲁迅虽然写过很多经典的诗作,但每一篇都像是孤独者酸楚的自白或自嘲,即使是“管他春夏与秋冬”这样的豪迈语言,内里依旧让人隐隐地感觉到苦闷、孤独和无奈的痛楚,因而几乎看不见鲁迅纯粹唯美空灵的具有迷幻状态和柔美音律的感悟诗句,因为他是不会借助任何形式来逃避对世俗的彻底绝望。鲁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一生不会无限的向前延续,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及其有限的,而且最终的归宿除了“坟”,什么都没有,在度过生命的每一天里,他都在向“坟”的方向迈进,“曾在”都被埋在坟里,滋生出“野草”,对于“现在”,他只能“向死而生”,并极力去掌控自己的命运,调度自己的“曾在”介入自己的“将在”,设法探寻虚无的实有,这种对自我生命价值的重视,逼着鲁迅紧张的思索自己的每一滴生命气息的意义,经常叩问自我“我要做什么”,另外,鲁迅是强烈反对个体在社会遭遇中被动的塑造,所有的人生航程都是在孤独中自觉反思而形成的。可以说,孤独带给鲁迅自由的同时,也让他品尝了人生旅路中的各色苦痛。因而鲁迅追求的不是孤独本身,而是自我独立的存在。《孤独者》作为鲁迅对孤独这一命题本身的探索,必然考虑到孤独者如何回应和摆脱这种孤独,作品中的孤独者魏连殳素性比较冷,却很愿意亲近失意的人,“他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愿意畅谈,愿意剖白自己纠结已久的内心,可见他有摆脱孤独的愿望。可是他的遭遇和多疑敏感的性格使他对现实有着深刻地认识,对人性也有特别洞彻的了解,这注定他不可能完全地摆脱孤独的泥淖。他通过“忘却”、“不住的吸烟”来麻痹自己孤独、痛苦的灵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在他内在孤独的坚守失败后,孤独者向外在寻求对孤独的摆脱,他做了杜师长的顾问,这时“满眼凄凉”、“空空洞洞”的客厅里“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如此热闹非凡的景象,似乎孤独者已然摆脱了孤独,然而殊不知这仅是表象,随即他又陷入了更深的孤独,“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为了增加这表象的真实,鲁迅不惜笔墨,通过《学理七日报》中的诗文和《学理闲潭》中的“逸闻”,来勾画世俗的嘴脸,并造成孤独者走出孤独的假相,最后,孤独者终于无路可走,在热闹中停止了呼吸。他“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在别人看来,他是“独自冷清清地在阴间摸索。”而在鲁迅看来,他的内在告别了这孤独的死尸,获得了永久的解脱,再也不会孤独。

这是鲁迅对孤独本身的深刻解读,我们看到,孤独依旧是孤独,鲁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抗,在精神的旷野上他茫然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自我的坚守还有多少力量。

(三)赋予孤独以艺术的驱逐

面对人生的孤独,鲁迅显得那样的无力,他没有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对孤独的消解,甚至于让我感觉到他有些孤独成瘾,要不他为何偏爱在夜里写东西而白天睡觉呢?只不过自知那种孤独消极和时代潮流不符,也不想别人受自己影响也变消极,所以不免语言上抗争一下,实际上孤独依然。鲁迅最终是将无边的孤独诉之于文艺、爱和对民族之思。

文艺是对生活的反抗,文艺的天国是所有孤独者暂时摆脱孤独的避难所,极致的孤独往往会成为催生新思想的沃野,比如“举世混浊、唯我独清”的屈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贾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知音难觅的辛弃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曹雪芹都是最具孤独特性的形象代言者。左丘的《国语》、司马迁的《史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是作者在孤独体验中的发愤之作。贝多芬晚年耳聋,在孤独中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天籁的交响曲。卡夫卡、吉卜林一生忧郁,尼采、梵高也是一生伴随着孤独。孤独甚至被看做是天才与生俱来的某种特质,雕像“思考者”给我们留下一个惯于沉思的孤独者形象。诗人华兹华斯、弥尔顿有意选择孤独,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屋,寻求孤独。他们对待孤独的感情截然不同,他们有的深深陷入大泽,痛苦不堪,有的则有意追寻,心向往之。而孤独之于鲁迅,既没有陷的很深,也没有刻意追随,孤独依旧是孤独。鲁迅用一颗艺术的灵魂去体悟孤独。孤独让他内在的大精神天马行空似的逍遥,又赋予他一种刻骨铭心的深刻体验和看待世界以及人生的新的眼光,孤独是内心的夜,灵感就像这夜里的流星,激发了他创造的热望,坦然欣然地走进孤独的罗网,鲁迅笔下的《坟》是孤独者对已逝生命的埋葬和对往昔的奠祭,《野草》是孤独者内心的独白,孤独的影、孤独的过客、孤独的雪……是对孤独生命存在和虚无的思考,《朝花夕拾》是孤独的回忆长成的一丛美丽的罂粟,他让人对孤独感暂时的忘却,回到现实只会感到无法摆脱的孤独,《二心谈》表明自己对孤独的选择,不愿随波逐流,坚持不与他人一心。《准风月谈》则是擅于谈风云的孤独者压制内心的创痛谈着另一种风月。《呐喊》与《彷徨》更是孤独者的心声,《题<呐喊>》诗中云:“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鲁迅在思想深处陷入孤独和茫然的处境,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得到真正的回音。在《题<彷徨>》诗中又云:“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更见孤独之苦。鲁迅将这些孤独之苦都酝酿成黑色的字迹,以期忘却这孤独的创痛。为了平息这种孤独感所附着的内心的苦楚对自我的淹没,鲁迅的作品还用亮丽的景色描写、“平添花环”、戏仿的幽默、欢快的笑语、在彷徨中的奋起等艺术手法来掩饰自己的内心,《在酒楼上》、《孤独者》中两个“自我”的对话、《秋夜》中的两棵枣树、《影的告别》中影与我,都可以看作是孤独内心寻求对话者的写照,是在逃离孤独中诞生的艺术品,然而鲁迅就是写到最后一个字,也没有在艺术的国度里得到孤独的真实解脱。

鲁迅对爱情的追求,其实是一种生命之爱,是以生活的名义去消解孤独,也是他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某种交待。因为生命何其短暂,追求个人幸福爱情是整个人生的一部份,许广平的出现弥补了鲁迅生命的遗憾,并赋予鲁迅在孤独人生中一丝温馨的气息,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浪漫而欢快的,就像一个王子邂逅美丽的公主并走到一起的童话。可是,夜色阑珊时,鲁迅依旧青灯黄卷,一副清癯的颜容;沉沉夜幕中,鲁迅仍然吸烟沉思,书写的还是深沉的语言,他也许是在不断的思考这段令他情感更加复杂的感情吧,毕竟孤独者的内心是上了锁的,这段美妙的插曲是孤独者在孤独状态下的判断,天知道这判断的对错。尽管实际的情形并不那么乐观,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但不管怎样,鲁迅这次是真真切切的为自己而活。许广平对鲁迅的影响也许没有李银河对王小波影响那么大,但许广平对鲁迅真诚的关爱使得这位孤寂的老者感受到青春的召唤,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真实,孤寂单调的生活得到某种调和,爱让鲁迅的寂寞得到些许宽慰,也让他的孤独之旅增添了力量,诚然许广平的爱也不足以消解鲁迅内在的孤寂。

昆德拉说:“人思考的越深入,越与他人的思想相隔万里。”鲁迅不是在孤独中度过,而是在孤独中沉思。鲁迅的孤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惯于紧张苦闷的沉思,他的内心永远是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宇宙。在自己的宇宙空间里,他用另一种眼光见证一个民族坎坷的命运。鲁迅不是抗拒融入人群,他是一个承载着沉重负担的旁观者他不是仅仅为自己而活,他的内心深处存载着一个民族的苦难,他相信中国是不会丧失自信力的,中国是会度过这艰难的黑暗,走向另一种光明的,他要找寻现代国人的灵魂。他要为自己的民族而艰难的生活。卞毓芳说“先行者总是超前的,超前者总是孤独的,孤独者总是忧郁的,在忧郁中抉择,在期待中觅路前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者的生命的基本造型。”鲁迅的思想是具有超前性的,我们很难说鲁迅的所指早已脱离我们的视线。然而他总是努力热情地回望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他在寻找新的灵魂,鲁迅显得很无奈,也很无力。他深爱着这个民族,但这个民族留给他的是无比沉痛的记忆和无边的惊人的大黑暗。鲁迅虽然喜欢独处,但并不欣赏内在的孤独,他是带着孤独的遗憾上路的,一个民族的遗憾。鲁迅逝世后,郁达夫无限悲痛地预言着这位孤独者的伟大,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这是一个民族真正的伟大之处,是这个民族屹立崛起的希望。

(四)孤独背后的沉重依旧

孤独,是我们这个时代近乎泛滥却又沉重万分的词语,是无数竞争压力下灵魂深处的真切感受,而鲁迅是一个具有深刻孤独体验的灵魂,他孤独的直面人生、行走现实、沉思命运、反抗虚无,他的内心几乎对任何群体都缺乏与之心有戚戚焉的归属感,他似乎只属于他自己。孤独孕育了他胆汁般的言语和沉痛的情感,造就了他深刻的思想和洞彻的见地,还赋予他敏感的神经和敏锐的眼光,孤独属于真实的鲁迅世界。只有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和理解鲁迅的内心。鲁迅笔下的世界大部分是黑白的,有梦一般黑白昏暗的情景,充满孤独凄清的情调,不像现实社会那样的五彩缤纷、斑斓耀眼,这种偏于静态的表现手法是小说集中体现的必要,更是鲁迅灰暗内心的写照,然而在这黑白世界里,我们依旧能够窥见孤独者内心深处的某些精神之光,并由此透视鲁迅的意志、情感与力量。我国古代还有一位独居江湖、傲立诸子的庄子,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鲁迅与庄子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天地之间的良心,都曾“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他们的孤独都是思想上绝卓的反映。但鲁迅的孤独永远不会那样的逍遥自适,因为他的孤独里洋溢出浓烈的人间依恋,也蕴含着近乎永世的人间哀痛,他内心的纠葛更能获得我们的共鸣,他的话语是现代孤独探索者的启示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57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37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96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8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5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0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2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4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7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9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8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