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0 周六 阴天
说到读书,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和体验。
说到读书,我们常常会搬出古人的一套读书方法来,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上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物,我们对他们的读书方法,更是推崇得不得了。
宋人朱熹的读书“三到法”:口到、眼到、心到。这是说,读书,既要有嘴巴的读,要有眼睛的看,更要有心灵的想。若只有前两者到位,书不一定读得深入,读得透彻,读得明白。同样的,宋人陆九渊有一首诗这样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读书,是一件需要慢下来,安静下来才能做好,做完美做精致的事情。慌慌张张去读书,往往囫囵吞枣,不得要领。读书,需要反复涵咏,仔细推敲,方能咂摸字里行间真滋味。但,读书,又没有必要死抠字眼,一个字句,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在这一点上,东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得很清楚:“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心灵一如田中秧苗,只有得到充分的营养,才能拔节,才能不停地生长。秧苗有水有肥可以葱茏,心灵呢?心灵亦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心灵营养的补给站,是书籍。正如英国作家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每一本书,就是一个能量加油站,只要停靠,只要需要,书籍必定会无条件地满足。
在这个一觉醒来就感觉和社会脱节的时代,如果仅仅凭借着手机碎片化的阅读,人,只能被信息的惊涛骇浪席卷而去。要想在时代立足,要想不被时代淘汰,最稳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不停止不停歇地阅读书籍,阅读经典。
应快节奏生活而开发出来不少读书听书的APP,尝试使用后总觉得,与其埋头刷手机,不如抬起头来,捧着一本纸质书,安安静静地读下去。当然,手机阅读,相比较纸质阅读,更轻便,也更省事。但是,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到这样的读书状态中来,一册书,一盏茶,一段清闲淡雅小时光。
读书,是自己的事。这是我常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年初,尝试着以微信平台为依托,利用每个周五晚上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群里进行名著阅读线上分享活动。
活动之初,学生们不够主动。接连两三个周末,都需要提前反复通知嘱咐和安排,活动才勉强可以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的反复与不断鼓励,学生们自主读书,自主分享交流的意识渐渐被唤醒。慢慢地,每个周五的夜晚,成为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夜晚。
当绝大部分学生进入预订的读书轨道,正常匀速行驶的时候,我知道,我这个抛砖引玉者暂时可以歇一歇,可以读一读自己一直一来想读却没有时间读的书了。
每个周五的深夜,灯火次第阑珊的时候,学生们的读书交流活动才停止。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写同样一段话送给学生,也送给自己:
“又一次听到大家做汇报,心里特别感动。孩子们,读书是我们自己的事,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更是一生一世的事。坚持读书,也许不像坚持做买卖那样,有可观的物质收入,但是,不要害怕,也不要灰心。因为,你读过的每一页书,品过得每一句话,推敲过的每一个字,都藏在你的气质里,你的生命里,你的灵魂里。而且,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读过的书,它会在你人生的某一个特定时刻,帮助你,成全你,铸就你。”
读书,是拯救灵魂的最好方式,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读书吧,不单单是在读书日这一天,而是生命里的每一天。读书吧,不仅仅是古今中外,而且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读书吧,让每一天,都有书香萦绕,有诗意与丰盈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