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夫子眼里,仁的标准还是比较高的,和仁比较接近的学生只有颜渊了。
估计公冶长、子贱等学生在他心目属于好的学生,如子路、冉求、公西赤、子贡等人都是属于器类,所以他的评价是这些学生不同能力有不同用途,但是还够不上仁的标准。
仁是孔夫子的儒家学问最高标准,讲的是克己复礼,到了最高峰的时候,克己复礼这句话被理解成“存天理,灭人性”。但历史证明天理可存,人性难灭,就算一时打压、洗脑成功,总有人性恢复过来的时候。
他的仁是刑不上士大夫,礼不下庶人,和草民其实是不相干的。一般人不用急着表示仁有多好,这和你全部无关,等你混入统治阶级再说吧。
【原文】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4)宰:家臣、总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