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团圆日——中秋佳节,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对我来说,除了收到几条群发的祝福微信,礼节性的回复一下,别无其他。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中秋节在我家,向来只是一个名称而已,父母从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对待。以前小,总觉得别人家吃月饼喝酒供月亮,自己家怎么还是和平时一样呀,但是贪玩的年纪,转眼也就忘记了。后来慢慢长大,求学工作在外地,对节日的概念越来越淡,也便没有再提起过。
大城市的年轻人,一年到头几乎都在过节,东方的,西方的,自己的,别人的,网络的,现实的,只要想吃喝玩乐,都可以找个节日的噱头,仪式感这个东西,果然是越来越抢眼。
可是中秋节,总是父辈们更重视一些。你看,今天一大早,朋友圈的同事朋友都被老人叫回了家去团聚,而我的父母,虽然希望我回家,但一定和中秋节无关。不管怎样,我决定回家吃饭。坐车穿过大半个城市,经历2个小时的高速,再有一段山路,就到家了。城市的街道热闹依旧,大商场逢节便促,小店主关门过节,人们逛街购物,然后满心欢喜的回家吃吃喝喝。小山村倒是清净,平日满大街的打牌人,今天一个都不见了,想必是在家里做好吃的吧。
这种阖家团圆的日子,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是不能串门的,至少妈妈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到家后父母自然已经准备好了午饭,很丰盛,很可口。自打我高中开始离家,一个月回来一次,到后来读大学半年回来一次,工作后在南方,离家更远,一年回来一次,今年刚调回北方,离家近了很多,回来的次数多了些。不论什么频率,每次回家,父母都像待客似的,准备很多好吃的。今天当然也不例外,只是没有月饼,没有关于中秋节的只言片语。
饭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床单还是干净平整的宿舍风——经典蓝格子。这些年,睡这张床的时间少的可怜。记起初中阶段,我每天都在这个屋子学习,爸爸自己做的写字台,花“高价”为我买的漂亮台灯,都是我的好伙伴。百无聊赖之时,想找一本书看看,却意外的发现了一个薄薄的日记本。外观不算旧,是彩色硬皮纸,我一眼认出这是我当年最喜欢做的事情,自制日记本。上学时候,好多本子都用不完,我就会把后面空白的纸撕下来,凑成一个新的本子,用针线缝在一起,再粘上硬纸皮,给自己和弟弟再次使用。嗬,回忆真的是件伤感又开心的事情。
这本日记便是弟弟写的。第一篇竟然是:我不喜欢中秋节。好奇心促使我继续看了下去。
他歪歪扭扭的字,还搭配着拼音写到:前几天我ai(挨)打了,妈妈hen hen(狠狠)的打我的手。因为老师说,中秋节要吃月饼,要和家人在一起。我的爸妈每天bai(掰)玉米,shou(收)谷子,没有月饼吃,就toutou(偷偷)拿了同桌小青的月饼。她说这个月饼是在大城市工作的jiujiu(舅舅)给买的,可好吃了,拿到班里和我们xuan yao(炫耀)。后来小青哭了,小青的妈妈来学校,说了hen(很)多难听的话,老师发现了,fa(罚)我放学不许回家,只能家里来人jie(接)我。我妈妈来了,知道我tou(偷)月饼,和老师dao qian(道歉)说对不起。回家后她就打我手,还哭了,说以后永远都不要吃月饼。妈妈胃疼了好几天,吃不下饭。我知道我cuo(错)了。我不喜欢中秋节,再也不吃月饼了。
天啊,我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原来根源在这里!看时间,是弟弟小学2年级写的,当时我刚上初中。如果真是这样的原因,猛然间觉得,父母会不会太小题大做了,一个7岁的男孩子,因为一时贪念动了偷的念头,言语教育便可,何必大打出手,而且惩罚了这么多年……按照如今的科学育儿来讲,越是这样的情况,越要买月饼过节,弥补小孩子对节日的期待啊。
可几乎是同时,我又立刻觉得,对于父辈,没什么文化的庄稼人,在90年代的乡下,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引导,更不会有科学育儿的概念。家家缺钱,日日辛劳,遇到孩子不争气不走正道,在小地方被传开是抬不起头的事情,似乎每家都是用打来教育的。我们真的无法苛责父辈的教育方式,因为是长辈,我们只有服从。过去十来年了,这件事情的阴影不知道还在不在弟弟的脑海?他今年还在读大学,没法回家。我心惊胆战的给弟弟发了一条微信:中秋节怎么过?很快就回复:哈哈,在和室友聚餐吃月饼呢。你们也要吃哦~
哦,这个没心没肺的家伙,看来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阴影。我顿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走出房间准备问问爸妈,要不要买些月饼应景,发现爸妈已经在准备晚饭了。我还没开口,妈妈就说:小时候日子苦,月饼又干又硬又贵,也不舍得买。后来你们都读书很少回家,我们俩总觉得人少不用买,怪麻烦的。日子久了,好像也习惯了,现在月饼软乎乎的,种类也多了,可是高糖高油不健康,咱家都不爱吃甜食,还是吃家常饭菜吧。你要想吃,在外面自己买点尝尝。
我说不用,我不爱吃月饼。
感觉真好,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阴影,也没有什么顾虑,只是习惯性的不买月饼,没有仪式去庆祝中秋而已。一家人永远都在,亲情永远都在,吃什么,过什么节,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赶紧回到房间的写字台前,写下今天的文章。过不过节不重要,过好每一天才重要,所以都要快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