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写日记:2020.5.25,星期一,阴转晴天。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行万里儿不愁。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句老话。前半句话讲得深刻,是真理。而后半句话,讲的是一种现象,从实际表达的意义来说,是绝对错误的。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了父母对待儿女倾注了一生的情和爱,从出生起,一直到长大成人,每个子女成了父母一生都放不下的牵挂和希望。而子女对待父母是怎样的呢?多数人做得是好的,爱也是真诚的。但是也有极少数同志,可能重视不够,可能在用情、用心、用力、用时间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在这方面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是忙于工作、生活,没有时间,把这事忽略了;有的可能工作压力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可能重视不够,认为父母亲都是生活的强者,她们能够解决自己的困难,等等。
既然有这种现象的存在,那么,母亲节也刚刚过去不久,6月21日父亲节也将到来,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尽孝这件事情呢?结合我自己,谈一些观点看法。
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她们去世以后,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孝顺”二字的内涵比较广泛,不能把这件事情看的简单,理解得狭隘了。
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抚慰都要考虑。有一句流行话:“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陪父母变老。”既要关心父母亲的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又要关怀她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生活开不开心、快不快乐?生活圈、环境条件怎么样?而且,这件事情恐怕成为老人在暮年最为迫切的需要。我的父母在的时候,大概在90年代初吧,那时候,父母亲都已经80多岁,我就给他们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让她们在闲暇之余,听听国家大事,看看外边的世界。有一次我回去,母亲高兴地对我说:我前几天看到了毛主席,他还在活着。我才慢慢地给她解释怎么回事。为这事,三姨(今年94岁)说起此事,还夸奖我的好呢。
二是,要常回家看看。我两位亲人在的时候,我年年春节,大的节假日,带着爱人孩子一块回去,陪老人高高兴兴过春节,其乐融融,成为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
三是,要顺着老人。在父母面前,要当好小学生。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陈厚培,已是古稀老人,还在侍奉着96岁的母亲。他在职尽忠,为党工作奋斗了一生。退休以后,跟母亲住在农村。有一次,我见到他,他说现在忙得很,一会母亲让他买肥料,一会母亲安排他上街打酱油。再说说我自己,母亲过世以后,父亲与我们三兄弟轮流生活。有一年,来我这里玩了一个礼拜,他说要回老家去摘米辣子,我只好请司机师傅把他送回去。没过几天,打电话又要上来,我又回去把他接上来。因为,我知道,老人喜欢跑,尽量随着他的意愿吧。那时候,老人已85岁左右了,我就在想,尽管有些麻烦,但是他又能活多少年呢?
四是,态度和蔼。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语言表达口气。不要动不动就“吼老人”?伤害她们的感情,比如说:“你那一套过时了”“少管闲事”,等等。尽量少说他们的不足,耐住性格多陪伴。若有空闲时间或者放假了,就回到老人身边,陪他们做做家务、做做饭,逛逛公园,走走亲戚。有条件的也可以陪伴她们出去旅游,让他们感受一下祖国山河的大好风光,看看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活着的时候,只要我们尽到了孝心,即就是他们过世以后,我们也是问心无愧。
五是,老人过世以后,我们怎么尽孝呢?一方面,逢年过节,去她们坟上扫墓、敬香。比如,春节、正月十五,清明节,这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既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习俗,也是一种孝心表达形式,按习俗做好。另一方面,纪念传承父母的好传统、好家风,使他们的优秀品德、优良作风能够在家族中、亲戚朋友中传播。有条件的可以写成文章,整理出书,作为历久弥新的家风传承给后代。没有条件的,可以口口相授,作为故事讲给后人,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曾经的先人是怎么走过来的,倍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有兴趣的,我把纪念父母亲及岳父岳母的文章陆续发在网上,文章标题及主要内容如下:
《我的母亲》共6章:1、往事回忆;2、苦难岁月;3、平凡生活;4、慈母情深;5、爱的奉献;6、风范永存。
《冬天里的桂花树》写岳母的文章,共6章:1、德高寿长,心善福来;2、勤劳理财,日子渐好;3、朴实厚道,热情好客;4、语言交流,入情入理;5、择善而从,福报自来;6、睦邻友好,家兴人和。
《深藏的爱》是怀念父亲和岳父的文章,共4章:1、心理印象;2、壮丁经历;3、善良心底;4、担当榜样。
对父母的爱和感恩都体现在以上三篇文章当中,我也经常在思考,在人生这短暂的一生当中,我们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不知不觉的就这样过去了,没有了。这是轮回,还是人的宿命?在这大千世界里,为什么我们能结成母与子、父与子?这段缘分与情结是多么的不易与宝贵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真正意识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切身感受。无论是感恩也好,无论是纪念也罢,这些都是我发自内心的认知和看法。在6月21日父亲节到来前,讨论这件事情,写这篇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希望与朋友们交流、分享、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