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减少习气,学佛就是演戏
腾讯佛学
2018-09-26
已关注
文/太桥旦曾堪布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观点、做法看不顺眼、不能接受,怎么对治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想:这是我的习气。我过去世种下了看别人不顺眼的习气,所以现在看他不顺眼。他的做法和想法也许有问题,但我自己也有问题。如果我心里很清净,没有一个不认可别人的不清净的心,不可能看他不顺眼。
这时我们心里反省:我学佛以来,学了那么多佛法知识,念了那么多咒,跟着师父学习了那么久,我心里这些不好的习气虽然没有比以前增多,但也没有减少,这就是习气的可怕,习气的力量。
虽然我看别人不顺眼,我自己不一定是完美、优秀的,我不认可别人的心里面,有很多负面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人不顺眼,不认可他的观点,跟他相处不好。学佛之前,我们认为这百分之百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没有问题。学佛之后要反过来:我们看别人不顺眼,百分之百都是自己的问题。
正如唯识的观点所说:“唯识所现,唯心所造。”“识”和“心”是谁?就是自己。我们看别人不顺眼,不接受别人的观点,都是习气。一旦提到习气,等于是自己的问题,因为习气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习气是无始轮回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每个人习气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观点、看法、选择、价值观不同。
即使是一对双胞胎,长相、身高都一样,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时间成长,接受同样的教育,但他们的性格、观点、价值观都不一样,这是习气的原因。
习气包括好的和不好的习气,并不是说习气完全是不好的。习气有多种多样:善的习气,恶的习气,帮助他人的习气,伤害他人的习气,爱学习的习气,睡懒觉的习气,贪吃的习气,勤快的习气……
毕竟,习气里面有执著、分别的成分,再善的习气还是属于轮回,对于解脱成佛来说,连善的习气也要解决、断除,善要保留、提升。有时候善不能无限提升,也是因为习气。
一般来说“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小的时候心那样善,按道理说,成长过程中应该是越来越善,为什么有的人钱赚得多了,职位上升了,地位提高了,反而不善了?这就是习气的原因。
我们学佛过程中,不论念佛、禅修、绕塔、转山、供灯等等,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减轻习气。如果我们的习气没有减少,那么学佛只是演戏。
修行是要产生作用的。我们持咒、打坐,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起作用,那只是像画上的灯一样。灯的作用是破除黑暗。为什么画上的灯不是真的灯?因为画上的灯不能破除黑暗。无论我们怎样修行,如果没有起到减少习气的作用,只不过是画上的灯一样。
我们必须通过学佛修行的方式来改变习气、破除习气,让习气减少。习气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保护贪嗔痴烦恼,也帮我们完整保存善的、不善的业。
习气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作茧自缚”。为什么茧里的虫解脱不了?因为它自己身上有一个东西束缚自己。习气就像这样,没有人绑住你,束缚你的是你自己身上的东西,与生俱来就有。每个人都自以为是,用自己的想法、成见、自私来束缚自己。习气是看不见的,而茧是看得见的,除此之外,束缚的作用是一样的。
习气也有好的一面:习气是无始以来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所以当然可以去除。就像衣服上、脸上、身上的污垢,是可以洗掉的,因为它不是本来就有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修行,因为习气是可以去掉的。
习气少的人,想法比较少,跟别人相处时容易恒顺别人。每个人的想法、观点、人缘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习气千差万别。比方说,我嗔恨的习气小,贪欲的习气大,而你贪欲的习气小,嗔恨的习气大。
在生活中,吃东西、喝茶、穿衣服,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因为习气,我们选择、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得到这个东西。如果没有习气的力量,我们不可能去追求。
从整个人性的角度来说,习气是中性的,不能说坏,也不能说好。习气是一个载体,善、恶都在习气上种下了。
从解脱成佛的角度,对于恶的习气,要把习气改掉,而且把习气上留下的恶业断除;对于善的习气,要把习气改掉,把习气上留下的善保留,这时的善是纯善、无伪的善、三轮体空的善,因为它远离了习气。
当别人的说法、做法、看法与我们的想法违背的时候,我们习惯于马上排斥,认为这是不对的,这真是人类的一个大错误。
因为如果一个凡夫的看法、做法、说法与佛菩萨的智慧违背,那当然是这个凡夫的错。但我们都是凡夫,同样有无明、我执、在轮回中造业流转,你说谁对谁错、谁正确谁不正确?
所以,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时,一定要当成自己的习气来对待,这样就避免造业。否则,哪怕我们什么都不做,起个念头都造业,如果这个念头严重的话,足以让我们堕落三恶道。
你看以前的我乳王,统治了四大部洲、三十三天。他跟帝释天平起平坐的时候,只起了一个念头,就堕落在地上了。
他心里起了什么念头?他想:“我跟他平起平坐不行,这个位子只要我一个人坐就好了。“这个念头一起,他就堕落到了人间,成了一个地位低贱的仆人。
你们知道,猪八戒是怎么到人间的吗?因为起了一个贪欲的念头。一个念头是非常有力量的。
当我们起了一个看别人不顺眼的念头,如果认识到:这个念头是我的习气,别人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不好,只是因为我的习气可怕。
这时我们马上把心收回来,眼睛闭着,观照自心:“啊,我总是这样,我内心中的习气那么可怕。”于是立刻忏悔。这就是认识习气,经常这样做,我们会越来越清净,自己的习气越来越减少。
虽然我们每个人,包括我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很好了,但其他人与我们相处久了,不断发现我们很多的缺点。这些缺点我们自己却看不到,因为习气蒙蔽了我们的智慧。
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很不容易。我们平常要保持正知正见,就是要观察:我现在的行为有没有伤害别人、有没有影响到别人。
比如说,你坐在这里,你的脚好几天没有洗,臭的不得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个习气。
大家在一起,你不停地打电话,大声说话,你只想到自己,没有考虑:你说话的声音有没有打扰别人,这也是习气,习气蒙蔽了你的正念。
类似这样的行为,太多了。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包括说话。
这方面西方人做得很好。他们上公交车时会排队,在餐厅里吃饭时,刀叉轻轻地碰到盘子,尽量不发出声音,这也是避免造业。
我们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维。作为佛弟子,首先做一个文明的、有素质的人,教育自己有自知之明,这样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很多习气,习气就不会增长。
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意识到自己的臭脚、臭袜子,明天不会继续这样,这就是你的习气不再发展了。
我们尽量让自己的心开阔起来,活得不要过于认真,多让大家欢喜,多说些幽默、开玩笑的话,该热闹的时候热闹,该安静的时候安静,开开心心地过一个智慧的人生。如果我们过一个智慧的人生,习气就不会增长了。
古人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做到了这两句,就达到了佛教中一定层次的境界。
严于律己,等于是管好自己的习气。我们正好相反: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尤其是现在很多学佛人,所有学到的佛法知识,都用来要求他人。
他自己不一定做得到,却指责别人:“你这样做行吗?佛经中怎么怎么说。”“你怎么会吃肉啊?某某经里面说,不能吃肉。”
很多佛弟子所学到的东西,嘴上说得很流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跟佛法的词句有关,比如“阿弥陀佛”、“随喜随喜”、“功德无量”、“放下执著”、“看破”、“放下”、“不执著”,没有一句平常生活中的话。
我经常提醒,大家在生活中,不要用太多佛教的名词。这样的人叫做法油子。法油子就是学的佛法知识太多,这个也了解,那个也知道,读过很多佛经、论典,很多佛法都倒背如流,但实际上,这些佛法对自己没有任何作用,自己的习气、贪嗔痴烦恼照样发展,想发脾气就发脾气、想骂人就骂人,想说别人是非就说别人是非,这不叫严于律己。
佛法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严于律己是小乘的教育,宽以待人是大乘的教育。这两句来自传统文化,但如果从佛法角度来讲,这两句也可以作为佛法的基础。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两句我们很难做到。
很多人做不到严于律己,管自己是最做不到的。因为习气,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放纵自己,所以不容易做到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更难,很少人能够包容别人。比如说一个公司赚了很多钱,老板自己拿钱少,让员工拿钱多,是做不到的。累的事情,我要做得比你少;赚到的钱,我要拿得比你多,这就是缺乏宽以待人。
在佛教中,真正的大成就者们能够做到这两句。他们对自己非常严格,包括自己住的、吃的、喝的,睡觉、起床的时间。在宽以待人方面,他们不求任何名利,对他人一点不计较。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两句话,能够帮助我们对治习气。传统文化中的“严于律己”升华时,就是佛教里《修心八颂》所提到的“亏损失败自取受”;“宽以待人”升华时,就是《修心八颂》所说的“利益胜利奉献他”的道理。
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对治、解决习气,习气自己是不可能减少的。如果要改正习气、断除习气,一般的修行解决不了。
习气特别可怕,就像汹涌奔流的大河一样。习气的发展非常容易。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手机、微信出现的时间不是很久,但很多人玩手机、玩微信,已经停不下来了。从这个角度看,习气是很容易引发的。
我们小时候没有接触过手机、微信,过去世也没有接触过,没有种下很深的习气,也许两三年、五六年前、最早十年前才接触。一旦开始接触,百分之八十、九十的人都会上瘾,因为我们本身有这样的习气、这样一种欲望的力量,所以很容易对一个东西上瘾。
未来可能会有前所未见的新发明,我们自然也会上瘾,这个习气是停不住的、一定会发展的。我们先不说改掉其他的习气,哪怕仅仅改掉玩微信的习气都很困难,是不是?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习气。佛法的学习需要闻思修,闻就是认识的阶段。我们听闻到开示,慢慢认识;接着,认识到的东西,不停地思维;然后,思维到的东西,慢慢修到。有些人没有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习气,根本不会考虑改正习气,反而认为,这是生活上的必需。所以首先认识习气特别重要。
有时候我也会看一个人不顺眼、不接受他的观点,第二个刹那就会想到:这是我的习气。当你认识自己的习气,不会把很多缺点归到别人身上,不会怨天尤人,这就是认识习气的好处。
你会自己反省:“这是我的习气,佛经中讲过很多的习气,真的存在啊,我现在的这种感受就是佛经中说过的某种习气。”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习气,别人对你说一句话,马上你的脸色会变,心里不高兴、有情绪。
如果你知道:“哦,这是我的习气,连他说这一句话,我心里都那么容易生气,我爱发脾气的习气多可怕。”你的脾气会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愉快。
坚持这样的习惯,以后当你看到外在的让人恐惧的东西,包括做恶梦,会慢慢认识到这些都是习气的显现,就不会心随境转。当你不知道这些是习气的显现,你一定会心随境转。
当你知道外境都是假的、是习气的显现,心怎么会随境而转呢?比如说你面前有一块假的黄金,你的心不会注意它、不会投入在它上面,因为它是假的。
同样的,佛经中说,一切都是假的、都是习气的显现。我们要提醒自己:一切都是习气的显现,这样训练得越久、越深入、越熟练,形成习惯,自然慢慢就会做到。
我们平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对治习气的时候,也没办法一天就解决掉嘛。习气不是一天造成的,怎么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解决呢?
那么,习气需要多少年才能对治?我们成为禅修的专家,才能真正地对治习气。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需要多少功夫、多少锤炼、多少付出、多少年的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大家认可的专家?学佛修行不是一两年就行的。即使你努力一年,没有任何反应,也是正常的。
不要认为:我一年努力,念佛念得嘴巴都干了,手指都破了,头都磕得出血了,怎么还没有什么特殊的境界呢?不要这样想。
你看,无著菩萨开始观修弥勒菩萨为本尊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菩萨了,他花了十二年闭关,连一个好梦都没有做过,但是他没有放弃。所以你修了很多年,还没有特殊的征兆,头上没有发光,都没关系。你学佛十年了,现在脾气好了一点,心态好了,这就是进步。
学佛那么多年了,跟大家一起的时候,以前比较喜欢说是非,今天跟大家聊了很久,没有说一句是非,这也是一个进步。进步是这样的,不是说其他方面的进步。
其他方面,比如越学佛越长胖没关系,越学佛越长得难看也没关系,只要该打扮的地方打扮一下,让自己更有气质,这也是学佛的一个进步。
总之,我们首先要认识习气。我们身上有很多缺点,自己却看不到,是因为习气;别人那么美好、有那么多优点,但我们把他当成缺点很多的人,也是因为习气。
我们有时候做着功课就困了,做不下去了,有时候懈怠、懒惰,也是因为习气。我们要让习气逐渐减轻。彻底解决习气,成佛之前是做不到的。
八地菩萨、十地菩萨也有习气,但是不影响他们解脱轮回、证悟空性、度化众生,主要是影响他们大彻大悟、证得佛果。我们学佛修行的任何努力,不论禅修、念佛,都是为了去除习气,这个任务在成佛之前不能停下来。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