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的算术题写了一面试卷,女儿丢下笔,把小脑袋靠在我的肩膀上,像小猫一样蹭一蹭,满足的笑着,然后继续拿起铅笔,继续密密麻麻的计算。
一气呵成的写完满满一面试卷纸的作文,女儿甩甩小手腕,把小脑袋靠在我的肩膀上蹭啊蹭,还是满满的满足感。
前几日上海某中学跳楼的孩子留下的话:”爸爸妈妈,我不想再考试了。”孩子离开前是多么的绝望,可是留下来的爸爸妈妈未尝不更是无限的绝望。
爸爸妈妈给孩子所有的爱,去爱孩子,孩子为什么在这样的爱中还会选择轻生,还会被考试打败,难道孩子们都接收不到爸爸妈妈传递的爱吗?
身为父母的我们难道就不可以再对孩子心存任何期待了吗?孩子们都不能考试了吗?
这个孩子在最后一次说她不想再考试之前,是不是已经说了很多次,:“妈妈,我不想考试了。”
”妈妈,我不想考试了。”这背后有孩子多少的心声,妈妈是否曾经真正听到过,妈妈能否可以放下评判,放下指责,放下焦虑,在那个当下甚至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听听孩子心里的声音。
女儿说:
“妈妈,我不想上学,不想考试,不想写作文,老师要求写满满的一页纸,写得好累手好酸。”
“妈妈,老师说99分还是不及格,100分才是及格分,我考不到100分。”
”妈妈,我计算题算的不好,我没有别人算的快。”
孩子在学习上需要克服的困难,远远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如果一次次的考试,在消耗孩子杯子里的水,那么什么可以让孩子再蓄满他们的杯子呢?
当我们焦虑,期待,评判,指责的时候,我们看不见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似乎和分数站在了一起,孩子的感受里接收不到爱,他们没有爱可以蓄满自己的杯子。
当我们真的倾听到孩子的心声,真正看见自己的孩子,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着挫败,失落。困难,我们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看得见我,真实的我,会笨笨的,会慢慢的,会懒懒的。妈妈可以接纳我的笨笨的,慢慢的,懒懒的,妈妈和我一起去打败我的笨笨的,慢慢的,懒懒的,妈妈,我好像一下子不害怕了,我有力量了!
能被妈妈倾听到的孩子,没有情绪的压抑,他们可以成为更自由更有力量的孩子,而心里接收到满满的爱的孩子,又是具有最大的抗挫折能力的孩子。
女儿停下笔,把小脑袋靠在我的肩膀上,(在说:妈妈,计算好难写) 妈妈呢,稳稳的和你靠在一起(在说:妈妈听到了,听到了),小脑袋蹭蹭,把她空了的杯子重新蓄满水,重新拿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