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人物介绍
乐喜,字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
原文翻译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器的人看,雕玉的人认为这是宝物,所以小人才敢将此玉献给您。”子罕跟这个人说:“我以‘不贪’这个品德为宝,而你以这块玉为宝。你要是把这块玉给了我,那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了。我们都还是继续各自拥有自己的宝物吧。”献玉的人行礼后说:“小人身怀此玉,不敢外出,我交出这块宝玉来请求可免于一死。”子罕听后,便把这块玉放在乡里,让雕琢玉器的人为他雕琢,使这个人富裕后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
点评
《左传》长于叙事,又善写人。书中人物多至三、四千个,经作者点染刻画而呼之欲出者,至少也有数万人,从而构成了一幅宏伟绚丽的历史画卷。左氏刻画人物善用白描,简练而传神,读之恍如空际闻声。这篇百字短文,记事记言,都极简要,不加藻饰,不动声色使绘出子罕清正廉洁而又体恤入情的光辉形象,千载而下,凛然如生。
文章起笔直叙宋人献玉事,“勿受”二字见出子罕高标清格。为何“勿受”?作者暂不点破,情节需逐步展开,留下“关子”反更引人入胜。献玉者不知底里,觉得蹊跷,子罕为何拒而不纳?莫非怀疑玉是假的,田此特地声明,此玉已经过“玉人”鉴定确是真宝奇品,以明不欺。他殷勤致意,却不能洞见子罕博大胸怀。从“以示玉人”三句简短的话里,可以味出献玉者的心理活动。子罕见宋人不曾解悟,这才说明“勿受”的道理:“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这两句是全文的轴心,精光灿灿,泾渭分明地划分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充分显示了子罕清正廉明的崇高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