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里的“读书论”
有天晚上去看《来电狂响》,一看开头,就发现与年前看的《完美陌生人》的剧情相差无几。果然,后来一看评论,原来是翻拍电影。一座房屋,一次聚会,几部手机,一个游戏,尽道出百态生活。看起来体面的生活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人大概都有一个特性:天然地隐藏自己不想暴露的一面。而这一面,往往是最艰难的,或是最黑暗的。包括最亲密的爱人,最知心的朋友,都像隔着一道屏障似的。
不过,与《完美陌生人》不同的是,这部电影还有一条线,那就是那座屋子以外的世界。没有那条线,故事似乎也不会受到影响——当初看《完美陌生人》时就没有这条线,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让人感觉剧情更加干净。
屋子外的那条线里有一个外卖小哥。他在送外卖时,为了能够赢得时间,风一般地疾驰,突然摔倒在地。那“砰”的一声,通过电影的音响效果传递出来,真把我吓了一跳。每次上下班的时候,走在路上,身边常有呼啸而过的电瓶车,那一定是外卖的。
我凝思着惠民路与定安路上那些飞奔的外卖电瓶车,正担心他们的安全追不上他们的速度,突然从边上传来一个声音:
“你看,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否则将来长大了就只能送外卖。”
这声音非常清晰。原本金逸的第三号影厅就是最大的厅,加上晚上9点20的场次人并不多,他们与我同排,虽隔着几个位置,但这些位置并无人入座,那声音就轻而易举地传到了我的耳朵。
我转过头去一看,那儿子比小季还大,听他爸爸这么一说,“嗯”了一声继续看电影。那父亲又强调了一句:
“不好好读书就只能送送外卖,一定要好好读书啊!”
那男孩又“嗯”了一声。
我惊讶极了,这不是应该在书上看到的桥段吗?今天竟然比我遇上了!
我真是哭笑不得,真想看看这位父亲的脸上是一种怎样的神情。看到那摔倒在地依然立地而起的外卖小哥,是鄙夷?默然?恨不得继续抓住这样难得的机会给儿子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
一对母子走出小区,儿子对母亲说:“妈妈,那个保安叔叔好帅啊,我长大了也要当保安。”
母亲瞪着孩子说:“没出息!长大了,你要像爷爷一样当领导,或者像爸爸一样,自己做老板。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做保安。”似乎还觉得不够,年轻妈妈又重重地加了一句:“儿子,我跟你讲,长大了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只能像刚才那个保安一样,一辈子没出息地替别人站岗,明白吗?
这个故事和电影院里的父子对话让我想起了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的“对比”。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对比,有对比的地方就会有高低优劣。开着玛莎拉蒂的人,在骑着电瓶车的人面前,自然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家财万贯的人,与穷困人家相比,烦恼自不相同。但生而为人,人格与尊严都是平等的,人的价值也并不是因为你所处的地位与所拥有的财富决定的。地位与财富只是体现价值的众多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全部。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但对于其家庭与父母来说,便是无价之宝,至亲的人不会因为你穷而与你断去亲情;同样的道理,即便你富可敌国,与你不相关的人,也依然对你产生不了任何感情。
电影中,那个外卖小哥顶着巨大的疼痛送完了外卖,买主给他递上了一瓶矿泉水。他拿着矿泉水下楼,坐在楼梯上和他的妻子视频通话,妻子在视频里抱着熟睡的孩子笑意满盈地对他说:
“老公,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我和你一起去送外卖。”
外卖小哥说:“好啊,到时候我们租一间更大的房子。不聊了,我要接单去了。”
妻子说:“好的,你慢慢开呀!”
关了视频的夫妻,对着电话微微含笑,那笑啊,就像冬天兀自开放的浅淡的腊梅花,与那间充满着喧嚣、隐秘、不信任的房子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我对老季说,这个环节,是整部影片里唯一让人觉得非常温馨的正能量的画面。夫妻互相信任、支持与牵挂,对未来充满希望,好像飞奔出的每一步都带着妻子和孩子幸福的保障,每一单送出的不是外卖,而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同心圆。这比那座屋子里有钱、有地位却貌合神离的夫妻或情侣温暖得多,阳光得多。
过体面的生活重要吗?非常重要。但什么是体面?体面,就是不争,不抢,让属于你的天空安静地晴朗,让鸟儿展翅飞翔,小草翠翠苍苍,树上停着路过的风和云朵。
我如果是那位父亲,非要拿这个环节对孩子进行一场教育的话,我想可以这样说:
“你看,送外卖虽然很辛苦,但与家人相亲相爱,再苦的日子都是有甜味的。他们夫妻比屋子里的那群看似体面的人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