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的城市经济是典型平台经济,平台经济核心是制造热闹和要素拼缝。
一、什么是平台经济
平台由来已久。农业时代赶集为消费者和商家搭建了平台。工业时代产生人口高度聚集,产生市场、商场mall新形态。信息技术使得平台的搭建出现线上线下结合,增加网络效应。
平台经济,是以新型基础设施(云、网、端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依托实体交易场所或虚拟交易空间,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因素加入,并以促成双方或多方之间进行交易或信息交换为目的的商业模式。这个定义主要是受到互联网平台企业大量涌现的影响。比如,谷歌将用户的搜索行为转换为具有丰富价值的广告,脸书运用在线社交搜集并出售用户的精准画像,而优步则看准用户的交通需求充分调度私人汽车。
平台生态热闹功能。平台必须非常有故事感觉,这样才能有生态聚集效应。看到各地政府不断主办各自节庆活动,吸引投资商、居民、外来游客参与。
平台要素拼缝功能。平台经济核心是商业模式创新,在产品总体过剩(空间产品总体过剩)的年代,平台的规模匹配非常有价值。互联网平台经济强调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目标是谁能匹配得最优,谁就获得了创造财富。城市平台经济核心创造平台生态效应,实现要素高度聚集和级配,即平台拼缝功能。
二、平台经济价值
城市和园区、特色小镇如何去演化成为平台?政府答案往往是建设空间载体,然后去去聚集生产、生活、生态要素,构建要素之间关系。
核心价值而是让城市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发生关系。现在政府特别愿意做规划、做战略愿景,试图用这样方式去与外界产生链接关系。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规划鬼画,墙上挂挂。未来的规划是高附加值规划,一个20多人团队可能专门为一个两个城市做服务,成为城市总规划师,深度参与城市运营。这个也是我们看到彼得·霍尔是英国政府环境战略规划的顾问,长时间关注区域战略;在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中以鹿特丹、斯德哥尔摩的设计实例说明城市中心如何让人民安居乐业、休闲、工作。这种实力很多,可能需要长时间行走城市(或区域),才能偶尔所得吧。这种专业深度参与一座城市规划,扎根城市,保姆式规划,而不是规划咨询大师走穴。才有可能联合政府、居民、企业一起让城市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发生关系。
平台经济让要素发生关系还不够,第二步是凝聚资源,将传统经济链条式的上中下游组织重构成围绕平台的环形链条。平台将原本冗长的产业链弯曲成了环形,企业端用户通过平台直接触及消费者,节省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了产业效率、空间效率。比如,平台经济带动上下游经济增长。
三、如何做平台经济
我也尝试提炼几条城市平台经济构建路径(可费了很多劲,感觉最终也是说不清楚大的逻辑框架):
1、降低城市准入门槛,扩大城市容量多样性(呼应平台生态热闹功能)。这个道理在微观城市街道层面,简雅各布斯讲清楚了,充满活力的街道和居住区都拥有丰富的多样性。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城市需要具有错综复杂并且相互补充的多样性功用,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我们政府好像不信奉这点,你看城管也没有闲着;不过替政府想下,居民违法改居住为沿街商业、沿小区主路卖烧烤等虽方便生活,居民经商占用公共空间需要划定边界。经济学有一个方式,就是划定可以经商的公共空间,公开拍卖空间,不知道这种收费方式能否很好保护多样性,同时起到管理效果。
城市层面,政府常讲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探索自由贸易港、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等对内对外合作新模式,未来这种新概念可能不需要新城新区模式,需要的是老瓶装旧酒。
2、构建要素生态协同的演化路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我们市长往往希望大都市、大城市群直奔宏伟愿景。要有市场经济的机制实现迭代优化,优胜劣汰实现空间与产业效率升级。这是我们看到北京、深圳、哈尔滨等大城市迭代成长过程。所以习大大的雄安新区不让市场经济参与,始终要打一个问号。
3、平台经济聚焦过剩经济路径创新。中国城市经济从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一边是产能过剩、空间过剩、人过剩,一边城市发展优质动能缺乏、有趣有效率空间缺乏、人才缺乏。需要新经济破题路径,特别是本土化新经济破题路径。
如何做平台经济,还有很多需要思考,还需要在深度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