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
——词作家高晓松
天,阴沉沉的,但与昨天闷热的天气相比,今天算是清爽些了,一行四人行车匆匆从学校赶往乐平第六小学。到达目的地,难得晕车的我居然有点不舒服起来,同行的老师邹一下车就跑到旁边吐上了,唉,这趟下来,会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活动心情呢?
赶到听课地点,已有许多老师静待上课了。找位子,收拾心情,准备听课。副校鲍简短的致词后,第一节是六小的林华老师带来的二年级数学《评选吉祥物》。由于是数学,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教语文的我,坐下来了,也有模有样的记录,不过边听边记,好像也能看出了些门道,在我认为,语文和数学在教学上还是有些相通的地方,比如:华老师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我们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之前也有创设情境,王特说是举象,造境。这样边听边记,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第二节课是我校老师邹带来的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由于这堂课之前听过一次,但由于匆忙没有过多的思考,也没有与之进行这堂课的交流,心中或多或少有些愧疚。所以这次再听,印象更深刻些了,在听的时候我也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上这节课,我怎样上?这一问题伴着下课。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评价,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及三个儿子在妈妈提水时的三种不同的表现,“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难点是理解文中老爷爷的那一句话“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试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几句话没有什么难认难理解的字词,读完后,这几话写的是什么内容是很容易理解的,老师邹先后通过初读,指名读,带上动作读,师生合作表演读等(记得高特曾说过指导学生朗读有三个过程,即初步读,移情读,还原读,在这老师邹隐约用上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渐递增,这是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往往不舍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往往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认为学生读正确了就好了。孰不知,正是我们在课堂中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过多了,把文本架空了,让学生去谈感受谈体会,学生说的话也是空洞的,苍白的了。所以,不管是教哪篇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是一定不有少的环节,正所谓“读”占鳌头。
有了前面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人物形象也就丰满了,对三位妈妈说的话读得出就更到位了,可在这就戛然而止了。当时我就在想:是不是快了些呢?那接下来又该如何处理呢?学生对内容理解了,读也有感情了,这不是已经很好了嘛,再细想,我们语文的特点是什么,除了理解内容还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生仿照文本两位妈妈夸奖儿子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呢,如:我的文具盒既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文具盒_______极了,______________。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懂得在我们夸奖别人的时候(当然损别人也是可以的)不再是简单的“你真聪明”你太了不起了”。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夸奖别人自己也能像书中那样优美。这就是语言的训练,这就是语言的熏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浅显的文本内容的理解上了,而是对文本表达形式上的运用,即由言到意,又由意到言的过程。
在处理课文中“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这一环节时,老师邹抓得准,做得足,也是本课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老师邹引导学生找出三个儿子在妈妈提水时做什么的句子后,指导学生朗读,再找出描写第三个儿子动作的词,继而辨析“跑”与“走”的区别,学生在这不仅体会了第三个儿子的懂事,孝顺,更懂得词语的表达效果。有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在以后的写话、说话中会不会注意自己的用词意识呢。最后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话:“一个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另一个________________。”句式训练,这样的句式在场面描写中常会用到,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中都有运用到,只是对学生的要求不同罢了。在学生反馈时,发现学生说的句子较简单,大多是“一个在扫地,一个在擦黑板,另一个摆桌子。”之类的句子,听着这样的句子,看着这样的句子,我们不知有没有发现少了什么。再与文中句子对比时,我把文中两个句子在逗号之间划上一竖线,发现少了如:“像车轮在转,真好看!歌声真好听”的话。老师邹有了训练学生说话的教学意识,但不妨把目标再提高点,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式把句子说长些,再优美些。也许学生说不出,但不妨试试。(之后评课中教研员朱也说到这点。)
来不及休息片刻,第三节课紧锣密鼓的开始了。上课亮相,嗬,这个面孔有点熟悉,08年婺源之春听课,乐平一行多人中有他,记得那时,在宾馆一个会议厅里,大家坐下来一起评课,有过一面之缘,听他的课还是头一回。一亮嗓,哟,男中音,浑厚有磁性。他——谢胜昌,也是六小一名才子。用玉树临风、潇洒倜傥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是乐平小语界的宋仲基了吧。
他带的是三年级选读课文《除三害》,说老实话,对于这类课文,我一般就是让学生读读就完事了,在公开课上教更是不在考虑,主要是不知如何下手去教,故事型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懂,觉得没什么可挖点,去教的话,也找不到教学亮点。
可在听课其间,老师谢的课使联想到了名师蒋上过的《文成公主进藏》,名师薛上过的《哪吒闹海》,都是故事型的课文,与他们一样,有着名师之范,与他们一样大气,稳重。无论是对课文的独特解读,还是对课堂的驾驭,以及对学生把握,都有着名师之风。
课上,我们看到老师谢或引导,或启发,或质疑,或意会,或唤醒,一切都是那样的形如流水,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巧妙;老师谢或激情朗读,或逼真表演,或释疑解答,一切都是那样的游刃有余,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融洽,在课堂中我们看不到老师的故作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老师谢讲课时虽然有学生答非所问时,但他依然神情自若,巧妙点拨,犹如四两拨千斤之力,点燃起孩子们的激情,与老师谢进行思想的沟通,思维的碰撞,精神的交流。在这知识得到增长,语言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整个课堂氤氲在时而沉思,时而豁然,时而欢笑,交杂在一起的氛围里,这时的课堂俨然成为了师生之间的精神天堂。
古时候,有个人叫周处。周处年轻时,性格暴烈,仗着自己力气大、武艺强,横行霸道,欺侮百姓。因此,周处一上街,人们就远远躲开他。
老师谢对横行霸道一词的演绎,让我不得不拍手叫好,通过与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其意,继而唤起生活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横行霸道的人吗?接着出示句式填空———
有一天,周处上街了,他看见有一个老农在卖桃子,周处______,老农刚想上去和他理论,周处________。
又有一天,周处看到一个老奶奶守着一窝小鸡和一篮子鸡蛋在叫卖,周处觉得新鲜就上前_______,小鸡________。周处觉得还不好玩,又_________。
老师谢在横行霸道一词教学时,将冰冷的文字,让它有了生命,(教研员朱说是把词立起来)老师把抽象的词语,通过表演,唤醒,想象,融入到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当中,此时,横行霸道不再是简单的四字词语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这个词成了面前的一幅幅画,一个个活动的场景,这个词渐渐烙在孩子的心中,周处的人物形象也立在孩子面前了。
记得管大说过一个关于作文教学的观点:用成语概括的与不用成语概括的区别。在这篇课文中,运用了许多的四字词语,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把横行霸道改成上述这样完整的填空句式,故事不是更长了吗?内容不是更具体了吗?可能与文体特点有关系,故事型的课文,用上四字词语,一是简洁不啰嗦,如这的“横行霸道,欺侮百姓”,如果像上面教学生想象说话环节一样出现这么多的文字,那对这个故事的主题有点喧宾夺主之嫌,所以在这不写为好。二是有夸张手法,如后面的“惊涛拍岸,浊浪冲天”,故事的效果更明显了。老师谢在这点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的痕迹,也许和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关,也许和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有关。但不妨试试。
它忽而浮出水面,跃到半空;忽而潜入水底,东奔西突。
老师谢让学生找出恶龙不好对付的句子,并让学生在有感受的地方作批注。学生很快找到上面的句子,老师谢并没有急于分析句子内容,而是与学生一同将句子读好,读出恶龙的气势,恶龙的难以对付之感受,这也为后面写感受奠定基调。接着让学生做动作体会恶龙的动作之迅速,这也就是体会其恶龙的难以对付。通过这样几个环节的学习,老师谢再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是从哪个词下感受到的就在哪个词下写下来,学生也就明白了这就是作批注,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读书方法,达到润物无声,舟过无痕的教学效果。
听到这,又一种想法在我脑海闪现,课文里为什么把周处剁龙的情节写得这么的详细生动,这样引人入胜?对上山杀虎一情节只有“傍晚,他把一只断气的大老虎拖下山。”一句话带过呢?老师谢在这问题上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我们不妨也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探讨,或许学生也能明白,其实写故事不能面面俱到,太长了,成了累赘,听众不愿听,讲的人也记不住,时间久了,故事也就讲不下去了,民间故事就是老百姓一辈辈闲暇之时,口口相传下来的,不拖泥带水,情节曲折离奇,这样的故事才会被传诵下去。
像这样的教学环节,老师谢还有许多处,我也记不全,只记得这样的时间过得太快了,这就是好的语文课的魅力,这也是老师谢带来的魅力。
有人说教语文是门苦差事,有人说一两年教语文是领导的安排,(因为大多领导都教数学去了,)可教十几年,一辈子语文的是自己安排的,(因为事在人为嘛,)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人,我想这就是教其他学科的老师不能体会到的,像老师邹,老师谢,老师甲,老师乙,他们都一直行走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有过迷茫,失落,彷徨,但每次从迷茫,失落,彷徨中走出来,那种幸福的滋味只有当局者才能体会,我坚信他们在这条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因为他们都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
2016年4月10日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