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珍惜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畅销书
工作之余有看各种视频的习惯,慢慢的也喜欢了一些视频节目,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看《职来职往》那段时间每周都去追,像小女生追韩剧一样。在节目中认识了刘同,感觉这个老大哥说话好有哲理,把握问题一针见血,批评人也是血淋淋------字字带针。网上一搜原来是个作家。听说了写了一本《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上市就畅销了,在网上看了看《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的句子,字字精辟有力,但对于我们这些走上社会多年的老油条来说好像总是缺少点什么。我甚至在心里问自己,我的孤独与你何关?你写得那么好,但我依然孤独!直到看了《谁的青春不迷茫》的电影。刘同,这两个字才真正走进了我的心里。后来才知道很多90年后都喜欢同哥的书,同哥的文字,新书《向着光亮那方》一出就有粉丝争相推荐。感觉甚是好奇,买了几本同哥的书,看完了《向着光亮那方》被优美的文字深深大动,有的章节寓意的故事估计需要一生的心灵经历才能体会。难道我们以前就没有自己的畅销书吗?没有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畅销书吗?
在读高二的时候,曾经有同学拿着一本书跟我说,看一下吧,这个非常畅销。以前看书我都是从别处看了一些简介后才去书店找书买过来看。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就不怎么看成功学的书了。因为成功学的书经常被冠以畅销书的标签顺带对畅销书也不这么感冒了。“哦”我轻蔑的接过你递过来的书心不在焉的看了看书名《非常日记》。同学郑重的说,好好看看吧,真的不错。《非常日记》《非常日记》我心里默认着提不起一点兴趣。那个时候他肯定不知道因为成功学的原因我对畅销书有点嗤之以鼻的冷嘲。就像“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一样自命清高。《非常日记》还是日记体的,我一直认为日记体的文章都是流水账一样杂乱无章更本不应该行笔成文。直到读了《非常日记》以后。我不但改变了对畅销书的幼稚看法,还改变了对日记体的鄙视。慢慢明白每本畅销书都有他畅销的道理,只是你自己生活经历阅历不够被道理在外,慢慢明白了日记体其实是一种生活撰记,是自我心灵成长的对话,是自我认识的反复扣问,是生活的传记,因为心灵不够成熟被自己流放在外却私自窃喜。后来才明白经常写日记的人成长更快,角度更高,视野更广阔,也更能理解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
《非常日记》通过日记体记录了一个懵懂青年畸形的感情经历和对自我感情以及人生反复的扣问磨炼的过程。通过多方面的自我反省走上正确的感情心里路径。《非常日记》确实是一本值得读的日记体感情类读物,尤其对于当时处在懵懂时期的我们。它不但改变了我对畅销书的看法还改变了我对日记体读物的看法。到现在我一听说畅销书和日记体的书就有想去看看的冲动,当然成功学除外。同时因为对日记体读物的喜欢更加深了对人物传记读物的情有独钟。
后来走上了大学,我们临来了《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位毕业好些年的大哥写的关于大学生活应该这么过的畅销书。像是大学生活的《论语》。但我们除了感情的宣泄外本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精髓,一直到毕业后才忽然幡然悔悟原来《大学究竟读什么》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活早有备注,只是我们都不曾留意,可惜生活不可以从新来过。正如书本所写我们带着向往,无奈和依恋不得不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一个个同学走上了不同的路。如果生活从新来过我们是否会做得更好呢?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萨特说,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我们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选择真诚善良便讨厌虚以为蛇,你选择了放纵不羁便讨厌了小心翼翼,规规矩矩。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六六写的《蜗居》就已经很畅销了,我没有看过六六的《蜗居》但看了《蜗居》拍的电视剧和听了六六的讲座,讲座的具体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只记得六六说,那时候工作一有些业余时间就会写些东西,这样一天天积累下来就写了《蜗居》等多部作品,后来有影视公司找她拍了几部电视剧,看到自己写的书可以拍成电视剧很是惊讶兴奋。虽然,很早就接触了《蜗居》但一直没办法读懂《蜗居》一直到工作多年后,中国房价暴涨,自己也被逼入买房的刚需时代,才真正明白《蜗居》表达的思想。是的有些东西注定是跨时代的。比如《蜗居》,《蜗居》其实应该更符合当下的写照。生活就像一个炼炉,把你不经意的东西筛选走,把你一天天坚持下来的东西炼成生活的本质。你就像你天天坚持的那样,被生活贴上了属于你自己的标签。
是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畅销书,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畅销书。生活就像一场修行,我们在生活中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在选择中,找到自己的本质。阅读是生活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这个世界最广泛和最有效,最方便的方式。而畅销书,基本就是那个时代那个领域里的心脏和脉络。请珍惜那些属于我们的那些畅销书,请珍惜那些我们阅读过的畅销书,他们每本都是我们心理路径的一个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