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看到当年的自己》
文/图七品草民
陪伴,是依靠,也最温情。
陪伴孩子,让他在快乐中成长,享受幸福时光。陪伴中的快乐与幸福,往往不易感受到。
放学匆匆回家,来不及扔掉书包,便翻箱倒柜,到处找吃的。好像中午没吃饭一样。时常会出现这样子一幕:手里水果拿着,饼干胳膊底下夹着,嘴里还吸着牛奶;如果这些都不趁手,凉馒头就着白开水也能吃;又如果恰巧菜熟饭热乎,那是绝对不需要邀请礼让的,立马坐在饭桌旁狼吞虎咽起来,也不计较饭菜太热,也不争论咸淡可口与否,饿了有吃的就行。
吃完了,抹抹嘴走人。拿起手机,远离你的视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或躺或坐或趴着,低头沉浸其中。憋了一天,好像有许多重要信息,又或者是同学联络。总之,你只要不喊,他不会主动放弃,牢牢掌控“眼前阵地”。
当规定时间到了,喊一嗓子,那也不情愿地"缴械",交还手机,换下衣服回到写字桌前。不需看便知,这时候屋子里肯定乱七八糟,衣服袜子到处都是,床上、地上、椅子上、箱子上,只要是能挂住的地方,肯定是衣服散乱着。像被偷盗过一样,扔的到处都是,乱糟糟。
再看他面前桌子,也是摊铺了一堆,各种作业本、课本、习题书、字典、试卷等等,小小桌子堆的像座小山包,乱的像破烂回收站,桌子仅剩下了展开一本书的空地。在这一堆山包下,在那局促的桌面上,他竟每晚在这空当里完成了作业。
是效率低下,还是作业量太多,亦或是空间狭窄的影响,每晚都要坚持很久。如此,我感到既欣慰又心痛。欣慰的是,他能如此持之以恒的学习;心痛的是,每天熬夜又早起耽误睡眠。
这便是我的儿子,他才是十二岁的初中生。看到如此想起当年的我。我上初中的时候,应该还大两岁,那时八岁才上小学。
放学回家便到处找吃的,一样子的狼狈,锅贴、米饭、地瓜或者是面条,在饭橱里还是凉的,当然是中午剩下的,有时候可能是早晨剩下的,那也吃得津津有味,毕竟饿极了。至于啥滋味,当时真的不在意,只要让胃有饱的感觉就行,吃了能够肚满肠圆,哪里还管什么美味与否。要么便是花生就萝卜,或者是偶尔赶集买来的水果,便会放肆啃起来,只要能吃的就行,大多是不会挑拣的。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还会乐此不疲,每天放学回家扫荡一番填满肚皮,再骑自行车返回学校,初中在三里之外的镇上上学。
小时候感觉家里农活太多了,父亲常年农活忙的时候在海上,母亲一个人在家侍弄四口人的地。母亲干活慢又细致,而且还不会骑自行车,所以去路远的那块地干农活,一般是早出晚归,不舍得中午挪步来回耽误时间。如果是就近的的地块,那也会以干完活为准,不会把握着时间结束的。所以,吃点凉菜凉饭都是正常的,但那时候并不觉得苦。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话虽如此,骑车回来懒得再去折腾,大锅土灶不愿意用,煤气灶使用时又胆战心惊,所以能凑合坚决不动手。我想“得过且过”大概如此,像极了儿子回家到处乱扔一气吧。
90年代初期,即使是乡镇也依然很落伍,不像现在东西繁多,而且家里也没有闲钱买吃的。蹬几脚自行车,便能回家吃饱饭,谁舍得花钱呢,况且连那些女孩子都如此。除非天气情况糟糕,下雨或者下雪,实在不方便往返,就可以买个方便面充饥。所以,味蕾的记忆最清晰,至今仍觉得那时候的三鲜方便面最美味,无论是干吃还是泡着吃。
初中晚自习,多数时间在学校写作业,实际上那条件并不比家里好,几根灯管高悬,灯光暗淡。有时还会限电,需要临时再出去买蜡烛,又造成诸多不便。老师偶尔讲课,无论是灯光下还是蜡烛前,能看清黑板的字很少,能够记住的也不多,基本全靠耳听心想,有时候听天书一般,往往还容易走神,想着想着就会天马行空胡想一通。所以,一直怀疑这样子的安排,究竟是否有利于升学率的提升。
不过有一条是大有裨益的,集中在学校晚自习,可以避免看电视。在家往往把作业扔到一边,吃完饭搬着杌子坐在电视机前,摆弄天线搜索频道,从动画片开始一直看到雪花出现,如果不是上厕所竟能坐一晚上。那时也不说杌子硬,也不叫唤天冷或者天热,也不会犯困,也不会腰酸背疼,战斗力之强悍如此,熬夜还不耽误第二天再骑车上学。农村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家里有个电视机,左邻右舍又会陪伴一起,喝茶聊天看电视,只要不停电一个频道不调换也能看到字幕出现,剧终散场也没有抱怨节目不好看的。(未完待续)
(2019年11月28日 晴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