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想去摩洛哥,很美)
微博、微信、朋友圈……不得不承认在这几年已经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在以它们为代表的信息2.0时代,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曾有人预言纸质书会消失,会最终被电子书替代——例如豆瓣阅读出了在文艺青年中几乎人手一个的kindle;不得不说电子书确实对纸质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前段时间因为搬新家,要从老家搬些书去堆满新书架,假装知识青年,整理了一下自己自大学到工作以来买的书,突然发现工具类书占到了绝大多数,心里不由恐惧了一下,因为作为一个偏好纸质书的人,突然发现固执的买纸质书会是逐渐成为一种“奢侈”,而自己在心里潜意识的竟然好像也接受了这点。
其实有时候,心底会固执的认为是这些“快阅读”消费了我的写作(自己瞎写点什么,姑且先成为写作吧。)就像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人都在谈“快”、“效率”,久而久之,人就很容易变得浮躁。有时候我甚至静不下心来好好读一篇文章,经常看看标题、看看图片就自以为是的领会其意了。长期的自我情感的忽视和压抑,再加上没有外在的有内容的输入,或许这些就是自己渐渐的觉得自己无法再动笔写点什么的原因。
我想写作和其他追求效率的事不同,恰恰是一件极没有效率的事。它要你慢下来去感受,去细细琢磨一些小事、几个行为、甚至飘过的一丝情感也要紧紧抓住。
前几天看的“鲁豫有约”席慕容专访。席先生(虽然席慕容是位女诗人)说自己原来在创作时都是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一边流泪一些写诗。突然就想起自己曾经在20周岁时,坐在大学寝室的床上,室友都熄灯睡了,外面寂静一片,只有偶尔马路上传来的呼啸而过的车声,自己凭着电脑屏幕的微光,一边流泪一边写下那年少里的寂寞和多愁善感。转眼已经好多年过去了,今天如果没有打出这些字,怕是自己都要忘了那个倔强的姑娘。是啊,写作应该是一件孤独、疯狂又自我陶醉的事情吧。把心里想得准确的表达出来,也是对自己走过的时光的一种极好的纪念。回过头去看看自己曾经码下的文字,时而想大笑,怎么会有这么愚蠢幼稚的想法,时而又会潸然泪下为那位熟悉而又“遥远”的时光里的姑娘;更多的感慨是,原来我是这么走过来的啊……
写作,它不同于图片的记录,(当然图片等记录也很好,我也很喜欢拍照留念),但比起图片,它似乎在某一个方面更加细腻。所以,我想这就是我在这写这些有的没的,和想继续坚持写的原因吧。
2017.3.6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