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琴童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当朗朗出现在各种汇演中,甚至各种记者采访中的时侯,不知道有多少琴童的家长都投以羡慕的眼光,也好像看见了成功的曙光。看着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欢快的跳舞,优美的旋律像行云流水般,我却由衷的敬佩他的父母。是怎样培养出一个如此优秀的琴童的?总不会孩子有足够的天赋和兴趣到完全不用父母操心吧?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
学习乐器成了目前孩子的必修课。是家长及老师们都比较认可和推崇的。很多身边的人都像我灌输学乐器对孩子的各种好处,虽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像朗朗那么成功,几乎过个十级八级的肯定不在话下。他们说起来都头头是道,总之劝你学,劝你坚持。而且坚持下来的父母和孩子没有人是后悔的,都是庆幸当初自己熬过来了!
学习乐器的理由千千万,我也不想认认真真的来分析个中缘由了。毕竟是平凡的父母,也许终究摆脱不了大势所趋。然而绝大部分的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但并没有把孩子培养成演奏家的想法,只是为了让他多一门技能,培养点气质。我也属于大部分家长的范畴。
我想的比较简单。我希望她能在高兴的时候,或者聚会欢聚的时候,能够随手来两首欢快的曲子,可以调节气氛,可以释放快乐。在心情抑郁的时候,或者烦闷寂寞的时候,能够找到感觉来两首抒情的曲子,可以抒发情绪,可以缓解压力。而不像我,高兴时刷手机,难过时也刷手机。
所以我当时想不管是哪种乐器,只要能坚持下来就可以了。身边的人几乎以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为主打乐器。学钢琴孩子的妈妈必然会建议你学钢琴,学小提琴的妈妈必然会建议你学小提琴,说到优点她们都能说上个一二三四,都是足以让人心动的理由。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却阴差阳错的选择了手风琴,一种在我们小城市几乎以个数来算学员的乐器。它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因为它是辅助学校存在的,我觉得坚持起来应该比较容易。
也许开始的初衷是简单的,但是并不代表我可以一直都是这种心态。学琴是个漫长枯燥且困难重重的事情。即使我们真正学琴还只有1年半的时间,谈不上有经验这一说。但是个中的苦闷我是深有感触。
于是我再也不询问家有琴童的家长们学习乐器的好处了,而是往深层次的询问你们孩子在练琴时是怎么坚持的?练琴时他们是主动的认真的或者至少能保证不抵触吗?她们几乎都是轻描淡写地回我,哪会有那么自觉的孩子?也是有逼迫的时候,特别是练到一定时期特别反感想放弃,过那段时间就好。这样的简单回复听不出太多的煎熬。可我目前的状态每次和人家谈起陪练,我的台词必然是:我家实在是…然后我一般是用摇头叹息苦笑代替我下面要讲的话。
为了陪练,哎!千万不要有人出来反问:你家练琴还需要陪吗?这样的问句我或许只能再次用叹息声来回答了。不陪?那还有练琴这回事吗?陪是必然的。为了让练琴坚持下去,我可是发明了不少陪练的技术。
微笑的陪,安静的陪,叹气的陪,生气的陪,什么样的陪都有。简单粗暴的戴高帽的夸赞、晓之以理的劝说、威逼利诱的教导和歇斯底里的打骂都是正常不过的方式了,期间我还学会了配合那称不上节律的旋律扭动法,夸张的手舞足蹈指点法,用笔写话代替说话的表达法,练完一首就空中飞小宝的游戏法,叫全家人一起来听演奏的观赏法,以哥哥姐姐成功例子的激励法……在此期间我看见找各种借口出门的她,看见扭扭捏捏故意弹错的她,看见直接哭哭啼啼的她,看见生气到吼叫的她,看见说有本事你自己来弹的她,看见说讨厌妈妈的她,看见直接乱拍琴键的她,看见一动不动坐着的她,能看见各种各样的她,唯独很少看见快快乐乐弹琴的她。其实我也常常在想,如果不练琴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会和谐的多?
为了体验她的感受,我也曾尝试自己先来弹弹看,可还真是挺难的。弹手风琴不仅仅是要坐着不动,还要背着8千克的琴,双眼要关注琴谱,琴谱有左右手的两行谱,时不时还有很多重音、渐强渐弱、装饰等各种细节,右手弹键盘,左手控制风箱还要弹着贝斯,练的还是很枯燥的曲子,单调而重复,那个平常温柔亲切的妈妈还一本正经的挑着毛病……这实在是一项不太让人喜欢的事。
即使练琴的过程并不那么美好,但既然选择了就不能随便放弃,对任何事情放弃就是在一念之间。任何时候说放弃都很容易,难的是坚持下去。如果只要遇到困难就放弃,怎么能够历练和成长?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解决疑问和困难,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如果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怎么能够使自己的羽翼逐渐丰满?
孩子,练琴对你来说是苦闷的,但妈妈陪练也不容易。你一直用小小的肩膀扛起自己的任务,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其实放弃的想法我比你出现的还多。还记得我们一起在贴在房间墙壁上的加油口号吗?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孩子的努力和父母的坚持。我虽说能陪着你长大,但无法代替你成长。只能努力的催促你多学知识和本领,为了你能在编织远大梦想的时候能够多一些可以描绘的色彩。让你的理想更丰富更饱满,人生路上的可选择性可操作性更强。
所以我选择继续在陪练的路上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