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读书笔记 1/4
新年第一天,终于翻开了偶像吴军博士的新书《见识》,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呢,首先不是《这才是心理学》这样逻辑严谨的概念解剖,也不是《零秒思考》这样具有可操作行的致用类书籍。
对我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系列的思维框架,虽然不直接解决问题,但让我们给自己的思维设置锚点。
吴军博士是我眼中标准的人生赢家,他的人生观是最吸引我的,所以从第七章开始阅读。
幸福感公式
首先,是一个基石框架。
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基因的传承和影响力
这个公式是:幸福感 = 基因传承 + 影响力。
这个观点来自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以此来推论的话,基因的传承是不可抗力的使命,要主动增加幸福感,我们的作为要落在影响力上。
为了解释影响力,吴军老师举了莫扎特和牛顿的例子,他讲到:
我们要认认真真做好认为有意义的事,让很多人的生活或生命体验会因我们曾经的工作成果而发生改变。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些都是大人物做的,和小人物无关吧。但我觉得逻辑弄反了,这种思考方式才是成为大人物的原因。这是个非常具有指导性的决策原则,当我们面对短期利益和影响力的选择时,也许能让自己更坚定点。
我记得赋能班结业时和帮主吃饭,当时有提问:拆书帮作为一个线下社群能发展这么快的原因是什么。帮主的解释让我很动容,他说没有想过如何把社团做好这个问题,他想的是如何很认真的一个又一个建设能帮助到他人的分舵组织而已。
思考框架是思考之上的思考,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去做背后需要巨大的信念力量。我想吴军老师给我带来了力量。
如何提升阶层
答案看起来特别简单:
- 不抱怨社会不公平
- 付出足够的努力
- 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上
这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斯多葛主义”,在得到的专栏老师里,万维钢和何帆是反复讲到“斯多葛主义”精神的,今天看到了吴军老师的引用。
不公平是个事实,无法影响的我们要接受。努力和专注才是我们可以影响的,要倾注注意。这背后是理性的支撑,因为我们感性给出的反应恰恰相反。
公司里通常会有一定的人员流动,作为管理者,骨干的流失一直是个另我非常焦虑的问题,我甚至会去同业打探情报,也会去抱怨公司在留人制度上的不给力。现在反思,这件事并不在我的影响圈,投入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的注意力应该投注在自己能影响的事上,对人员进行培养和指导,让自己和团队发挥出更大的能力,这才能让我更上一个台阶。
我一直标榜自己很理性,但那只是在小处,这条原则把我引向了大处。
如何做好子女教育
孩子是放大的自己,你的坏习惯孩子会很快学会,所以我们要:
- 大气、开朗、不斤斤计较
- 愿意尝试,接受新事物
这是《终身成长》中讲的成长型心智,教孩子到底要教什么,现在时代发展这么快,我们所掌握的那些知识、方法,对孩子真的还有用么?吴军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传授心智,特别是成长型心智。
心智的传授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做到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我想,这会改变我对待教育的看法,让我用全新的视角来整理、探索。
向死而生
最后,落脚到如何看待死亡上面。
向死而生
- 不奢望活的比父亲更长,要算清楚自己还有几天。
- 要做的事,从最重要的开始。重要的标准是只能我来做。
最近新上映的《寻梦环游记》特别生动的诠释了这一点:人有两次死亡,生理死亡是一次,还有一次是当没有人再记得你的时候,是终极死亡。影响力也会决定生死。
死亡这个话题对我来说还比较远,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要去思考,我能摸到的是体现出的“价值”的选择方法。
前段时候年目标课的时候,第一次做了人生梦想蓝图,当时感觉特别强烈,老师让我们想象在自己60、70、80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然后再落脚到现在,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这会产生一种很大的牵引力,我发现有很多自己以前犹豫不决的问题,现在完全不是问题了,比如要不要每天花足够多的时间陪宝宝。
特别喜欢笑来老师说的“七年就是一辈子”,把人生一段一段的来活,并不是说非要让自己飞黄腾达,而是这样我们会获得更确定,更满足。
小结
这只是一章内容的回顾,吴军老师给出的内容确实没法马上去行动,而且好像还有些理想化,但绝不是“绝对正确但毫无用处”的鸡汤。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这些都是思维框架,是思考之上的思考,处于高维度,我们可以不断用它来校验和整顿自己的思维,也许就能令我们离幸福更近一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