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Two 我们的视觉经过优化更容易看到结构
人类是视觉是整体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进行感知,而不是单纯的看到边、线和区域。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这个理论叫做视觉感知的格式塔(Gestalt)原理。
重要的格式塔原理有: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对称性、主体/背景、共同命运原理。
1.接近性原理(亲密性)
互相靠近(相对于其他物体)的物体看起来属于一组,距离较远的不是。
应用:不使用可见的边界,直接通过拉近某些对象之间的距离,拉开与其他对象的距离使它们在视觉上成为一组
优点:减少凌乱感、减少代码数量
2.相似性原理(重复性)
如果物体看起来相似,就感觉属于一组。
应用:将紧密相关的元素使用相似外观表现出来并且摆放在互相靠近的位置
优点:用户易发现空间之间的相关性
3.连续性原理
人类视觉倾向于看到连续的形式,必要时甚至会填补遗漏。
滑动条--这一倾向使得我们眼中的滑动条是一个在其某处有个手柄的狭槽,而不是由手柄分隔开的两个狭槽。
补充例子:横向滑动的分段标签或图片往往通过显示被截断的标签或图片来暗示用户后面还有内容。
4. 封闭性原理
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尝试将敞开的图形关闭起来,以看到整个物体,即使它们是不完整的(类似连续性原理)。
应用:应用于图形用户界面(GUI)中。例如,用叠起来的形式表示对象的集合,如文档或者消息。
5. 对称性原理
人类视觉系统将非常复杂的二维图像解析成三维场景。
应用:在印刷图片和电脑屏幕上,可以利用视觉系统对对称性原理的依赖,用平面来显示三维物体。
6. 主体/背景原理
我们的大脑将视觉区域分为主体和背景。主体包括一个场景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所有元素,其余则是背景。
场景的特点(我们倾向于认为小的物体是主体而大的物体是背景)
观者的注意力焦点
应用:用来在主要显示内容“之后”放置印象诱导的背景。背景可以传递信息(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或暗示一个主题、品牌或者内容所表达的情绪。
补充应用:用来在其他内容之上弹出信息。作为用户注意力焦点的内容临时替换成了新信息的背景,新的信息短暂地作为新的主体(如弹出框,Alert……)
前6种原理均是指非运动的图形或对象,7为运动图形或对象。
7. 共同命运原理
一起运动的物体被感知为属于一组或者是彼此相关的。
应用:共同的运动暗示共同的历程,在一些动态模拟中可用以展示不同实体的关系。
注:总结都是根据个人理解整理记录,若有疑问或异议,请参考原著~另外期待各位大大们的指正和讨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