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受自己的思维所支配,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我们的心。不过,它也是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功能。
思维是我们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它有着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的作用。因此,我们一般认为只有通过思维人类才能拥有现代的文明和智慧,也只有通过思维,人类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对此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在其《思想的局限》一书中写道:“我们都属于某个特定的团体,我们是被有着特定教条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培养长大的,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影响时刻限制着我们的思维。既然如何争取解放的思维活动都是自身局限的结果,而且注定导致更深的局限,那么这样的思维如何才能更得到解放呢?只有一个答案。只有当思维完全静止时它才能够得到解放。”以此来看,克氏认为思维本身反而妨碍了人类智慧的发展。
佛家对此也有同样类似的认识,思维就是人的起心动念,佛法认为人的念头是不断生灭的,所以它是无常的。我们一生中有善念也有恶念,不管是什么念,它们皆有着对自我的执着,而有执着就会有吸引力法则所讲的心意与外境的感应,爱会吸引来爱,恨会触动到恨,这也就是因果业报。人一动念,业力便开始了运作。因此《地藏经》中讲:南阎浮提众生(居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人的念头来自心识,当我们的心体中达到无念时,便只剩下了觉知,这就使得我们接近了佛法中常说的空性。佛家认为空性就是宇宙实相,就是道,就是如来,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遍满虚空,它是一切万物之源,也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之本。在我们的念头里有着时空,有着过去未来现在,因此也就有了生死与轮回,而在空性里没有一切形象,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此根本就不会有因缘聚合,也不会被因果业报所沾染。
当我们不再升起念头而只是去觉察一切时,就会从这种意识中产生出令人惊异的静止和思维的安宁,我们不再渴望任何事,不再寻找,不再追求某个目标或理想,那只能是我们受局限的思维的计划,它使得我们的意志必然会受到一些特定的限制,而此时我们却是完全自由的,也只有此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无限,什么是上帝以及真理。
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刚证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他所指的妄想执着正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以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去除念头。当念头在心体里来去,我们时时去觉知它的起灭时,就不再会被外相所干扰和挂碍,因而就会逐渐达到五蕴皆空。这实际上就是深入到潜意识,去开发出我们本具的所有觉性来。我们知道,人的潜意识里藏着巨大的能量,佛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显意识的反省和觉察,去探索发现潜意识里所含有的宝藏。而显意识的念头就像是烧开的水沸腾不停,只有让它安静下来,我们才可能看清潜藏在水深处的秘密。
我们常听佛家讲“烦恼即菩提”,是说我们在烦恼的时候,观察到这种念头是无所得也无所失时,就要将其放下。当我们觉知到烦恼不再外,一切情绪皆由心识所生出时,烦恼就会消失。这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也是转识成智,就是将我们的意识分别转化成了般若智慧。
我们了解佛法,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它是佛学,另一种认为是去向佛陀学习,而佛学和学佛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佛学是用思维概念去学习佛法,是将其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来研究的,而学佛却修的正是人的思维念头,就是要时时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从念头里不断地发现和消除贪,嗔,痴,慢,疑五毒,从而逐渐地去除我执,并且使念头慢慢减少,直至最终完全停下来。
人若能少去思想而多去觉察,遇到事情就随缘了事,事情完了就全然放下,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去执着于任何人或物,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去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甚至达到了“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悲伤和不幸就会终结,而非凡的创造力就会出现。那时,人的潜意识能量就会被开发出来,心体就会放出它本具的光芒,我们也因此会觉知到一种不可言喻的光明无限,快乐无限。而这就叫解脱。
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愿与大家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