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也就是对话、台词。这是是一篇优秀文章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很多故事、小说都会有精彩的对话。
而且我们回忆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第一个想起的、写文章时最愿意引用的,也往往是人物的“台词”。
所以我们必须去花时间了解对白,了解怎么才能写好它们。
好的对白有哪些特质呢?怎样才能写好对白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对白推进故事冲突。
2.一回合对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3.好对白里面的“潜台词”。
4.对白要和人物配套、互相成就。
5.对白看对象、环境、时机。
6.这条对白我到底要不要写?
7.对白尽量口语化。
因为篇幅比较长的关系,我们分为“上、下”两篇。今天先讲前三点。下周五会继续讲《精彩对白,这样设计》下。
大家先看我的一篇文章,然后我们根据文章中的对话,详细解说“怎样写好对白”。
《治好母亲的“红眼病”》
安静的棉花
母亲年岁渐长,这些年是越来越爱攀比了。每每大姨、小姨在朋友圈发了什么新内容,母亲总是酸溜溜的,“不就是去个北海道,有啥好显摆的。还有那什么神户牛肉,送给我都不要。万一有个疯牛病啥的……”
要不然就是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神情望着我,“儿子,你怎么就不能给我争口气?事业吧,年终奖就那么仨瓜俩枣;婚姻吧,娶了个外地的媳妇儿;而且你马上都30了,连个娃儿也没有。你看看你大姨小姨家的表兄弟……”
我赶紧借口要上班,匆忙抓起单肩包奔了出去。门关起之前,还听到母亲不停数落我的声音,就跟那机关枪似的,“得得得,得得得”,让我脑袋瓜子一跳一跳地疼。
亏得妻子开早会,要不听到这一连串的抱怨,也要给我摆脸子看。
我这人生就跟那麦辣鸡腿堡中间的炸鸡块似的——左边一片面包,右边一片面包,左冲右突无处可逃,被夹在中间动弹不得,只等人下口。
我从小性格温和,比较像父亲。其实这两年我和妻子都各有成绩,但跟亲朋说起时总是轻描淡写,从来不肯大吹大擂。妻子也是同道中人。
我们俩不像我那两个表兄弟,总是三分成绩吹出七分花样来。更何况我们夫妻觉得母亲实在是太虚荣了,有时做事没有把握好尺度。
比如我前年升职副总经理,母亲硬是要给我吹成“总经理”。而且到处散播,逢人就说,还越说越多。最后连门口看门的老大爷都知道我升职成“董事长”了!让我尴尬不已。
之后我和妻子有了成绩,就不太愿意告诉母亲。觉得她太能瞎得瑟,太给我们俩丢人了。而母亲因为我和妻子坚决不肯给她提供“吹嘘材料”,更是看大姨小姨的朋友圈直冒火。
我笑称她得了“红眼病”!被母亲反问一句,“你懂个啥?”说完又自问自答一句:“你懂个屁!”我哭笑不得,“好好好,我屁都不懂,行了吧?”
我一直自认为这件事做得正确无比,“红眼病”就该治!对待长辈不能“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还曾沾沾自喜自己温和低调,可谓谦谦君子。
可是今年中秋团圆饭后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想法。
中秋我们一大家和往常一样,聚在一处。大姨小姨仍旧是外甥打灯笼——照旧。饭桌上你来我往,先是自夸,然后互夸。
大姨说表哥中秋发的月饼根本吃不掉,她都吃腻了;小姨就说表弟单位今年特别人性化,根本不发月饼,改领现金,爱买啥就买啥;
大姨夸小姨的媳儿妇孝敬老人,没事儿就带婆婆出门玩耍;小姨夸大姨的儿媳妇烧得一手好菜,羡慕大姨有口福,说她看着大姨的朋友圈天天眼馋……
你夸我,我夸你,每个人再夸夸自己,两个表兄弟也来凑热闹,把自己最近取得的成绩一通大夸特夸……
妻子听了直皱眉头,凑到我耳边说:“干脆让他们自己建一个‘夸夸群’算了,这么捧来捧去也不嫌肉麻?”
我听了暗笑不已,低声道:“就这中秋节发月饼也值得夸?咱们通过做出的成绩,争取到了单位集资建房名额,一套房够咱吃一辈子月饼了。到时候天天莲蓉馅、蛋黄馅、芝士馅……一天三顿,每天都不带重样的。”
妻子“咯咯”笑出了声儿,提起筷子,给我夹了一只我最爱的鹌鹑蛋以示奖励。
小姨听到我们夫妻俩的笑声,故意问:“你们小夫妻最近咋样啊?”
我赶紧伸直脖子把嘴里的鹌鹑蛋咽下去,“还是老样子,马马虎虎,比不得表哥表弟这么出息。”
大姨撇嘴笑笑,“你就是谦虚”。
小姨同情地望了母亲一眼,“这人老了啊,也就盼着儿女出息、孝顺,自己才觉得有奔头。”
饭后回到家,睡前我看到母亲坐在沙发里独自垂泪。我惊讶地问:“妈,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
母亲边流泪边说:“我这一辈子,处处不如人!”
我开导母亲,“我知道你有点眼红大姨、小姨家过得好,可是咱们家比上不足,比下也有余了。”
母亲:“你懂什么?我从小就被你大姨、小姨压一头。当年上学,只能供一个,你外公外婆硬是让你大姨去,明明是我成绩更好;
到了工作年龄,顶职的机会又给了你小姨,本来我的年纪才最合适。
她们俩一个是老大,父母看重;一个是老巴子(最小的孩子),父母心疼。
我夹在中间不上不下,受到的关注最少。
偏偏生了个儿子也没给我多挣脸,比不上人家家的;
就连儿媳妇都矮了旁人一头。你说我这个日子还有啥奔头?”
我这才惊觉母亲心里藏了很多的委屈和遗憾。
她没有大姨能干,也没有小姨嘴甜。在外公外婆那里确实是最不起眼的。
以前外公外婆还在世,我就听别人提起过,“老刘家三朵金花,就老二(我母亲)差了点。读书不行,顶职也没顶上。”
我一直以为是母亲能力不足,原来还有长辈偏心的成分在里面。这么多年母亲一直在心里委屈着。我作为儿子,应该体谅老人的心思。不能像以往一样,一味打压母亲的虚荣心。
我和妻子商量后,夫妻俩亲手做了一大桌菜,再拍“九宫图”发到朋友圈里,配上文字:“给母亲享享口福”!
其实设置了“分组可见”,这样既不和我们平时的风格冲突,也可以让家里亲戚,尤其是大姨小姨看到。
母亲高兴地把照片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一大帮老太太各种花式夸赞,让母亲一个晚上笑得牙不见眼。
我在餐桌上给她夹个肉丸子,结果冷透了她都没吃上嘴。我催母亲赶紧吃饭,母亲头也不抬地盯着手机,“儿子,你先放着,又有人给我点赞了,我回你王阿姨一句话。”
这顿饭母亲吃得格外忙碌,因为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可是母亲脸上的笑容也没停过。
之前我和妻子有空都会给母亲做饭,那时候她也是高兴的,但从没像今天这么开心。
为了让母亲有更多的“炫耀资料”,我和妻子带母亲出国游时还专门选了热门海岛。
要是以前,我肯定会选择知道的人不多,但小清新、有格调的地方。但是为了让母亲在朋友圈和两个姨妈的面前能够好好显摆,我们把地址定在了超级热门的马尔代夫。
还帮母亲拍了数不清的照片——带花环的,坐游艇的,举着丝巾的……好让她回去精选了发在朋友圈。
我做出的成绩、妻子获得的优秀证书,以往都不带回家来,总是留在单位往抽屉里一锁。
这次我们把奖杯、奖状全都带回家摊在书桌上,让母亲拍成九宫格发朋友圈,满足了母亲想要“显摆”的愿望。
我还逗母亲,“要不要我把奖金从卡里提出来,把现金全铺在床上,让您拍个够?”
母亲因为在两个姨妈面前大大地长脸,反而劝我:“财不露白,炫耀成绩也就罢了,炫富可不行!引来小偷你们俩不安全。就算没被小偷强盗惦记,万一你两个姨妈找你们借钱,是借好还是不借好呢?”
我和妻子偷笑,原来母亲还是个明白人,时刻不忘为我们夫妻俩着想。
从前母亲总是“眼红”大姨小姨家的成绩,动不动说话就酸溜溜的。自从我们夫妻俩给了她充足的机会“炫耀”之后,母亲居然和大姨小姨关系缓和了,整天乐呵呵的。聚会时再听到表哥、表弟的各种成绩也都点头称许,让我和妻子惊喜不已。
我再提起当年外公外婆偏心两个姨妈的往事,母亲居然大度地挥挥手,“算了算了,十根手指头伸出来还分长短,父母又哪能都一碗水端平呢?如今我儿子儿媳都有出息,还对我这么孝顺!我还求什么?这辈子也算是圆满了。”
没想到无意中,我还治好了母亲多年的“心病”。
看来这父母培养出好孩子,就跟老师教出好学生是一个心理,恨不能敲锣打鼓,天下皆知。
真正的孝敬是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让母亲的情感得到满足;而不是一味固守自己的教条,让母亲处处觉得低人一等。
有时候适当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反而会治好他们的“红眼病”。我们做晚辈的不光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更要体贴父母的心情,让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收获满足,收获快乐。
文章看完了,我们来看这篇文章中的对话,是怎么体现以下三点的。
1.用对白推进故事冲突。
2.一回合对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3.好对白里面的“潜台词”。
故事如果没有冲突,就没有看点了。那如何“增加冲突”呢?很简单——用对白。
1.用对白推进故事冲突。
例一 推进冲突:《治好母亲的“红眼病”》中的对话
(上文母亲看不顺眼大姨、小姨的朋友圈)
母亲:不就是去个北海道,有啥好显摆的。还有那什么神户牛肉,送给我都不要。万一有个疯牛病啥的……
母亲:儿子,你怎么就不能给我争口气?事业吧,年终奖就那么仨瓜俩枣;婚姻吧,娶了个外地的媳妇儿;而且你马上都30了,连个娃儿也没有。你看看你大姨小姨家的表兄弟……
解析:
母亲眼红大姨、小姨的光鲜日子,忍不住就希望让儿子能“有点出息”,哪怕只是一个“小优点”,能让自己的生活显得不那么灰扑扑。
儿子呢?自然听了这些话会觉得烦闷,一个劲地想逃离母亲的唠唠叨叨和互相攀比。母子之间开篇就有了小冲突。这个冲突,就是通过“对话”来体现出来的。
例二 推进冲突
《父亲的迁徙》中的对话 (作者:安静的棉花)
在父亲的陪伴下,优优健康地成长。孩子幼儿园大班时,小芸吞吞吐吐地跟我商量,“齐刚,你看,咱们小区学校很差,是不是换个实验小学的学区房?”我皱起了眉头,“再买房首付要6成,学区房价格又贵,到哪里去凑这个首付?”“如果把我们现在住的,和爸爸住的单室套都卖了,也差不多能买个小的……”
我一听急了,“买了学区房,咱们一家三口搬进去,我爸往哪里住?”小芸不敢看我的眼睛,“我妈腰好了很多,可以接送孩子了,以后宽裕了,再买一套,把爸爸从乡下接回来就是……”我气得不行,“这是我爸!不是长工,有用了招过来,没用了就赶回去!”小芸哭着说:“我不是这个意思,这不是为了孩子么!”
解析:
大家看到了,上面这一段情节大意是:父亲来到大城市照顾孙女,但是几年后小两口需要买学区房,而且女方母亲身体好转,可以帮忙看孩子了。也就是——父亲暂时“没用”了。
围绕“要不要让父亲回老家”这个情节,小两口爆发了“冲突”。而这场“冲突”,我全部是用对话来体现的。我把其他内容去掉,只留下对话,这样冲突就更明显了。
妻子:齐刚,你看,咱们小区学校很差,是不是换个实验小学的学区房?
丈夫:再买房首付要6成,学区房价格又贵,到哪里去凑这个首付?
妻子:如果把我们现在住的,和爸爸住的单室套都卖了,也差不多能买个小的……
丈夫:买了学区房,咱们一家三口搬进去,我爸往哪里住?
妻子:我妈腰好了很多,可以接送孩子了。以后宽裕了,再买一套,把爸爸从乡下接回来就是……
丈夫:这是我爸!不是长工,有用了招过来,不用了就赶回去!
妻子:我不是这个意思,这不是为了孩子么!
这样的“冲突”,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得吵架?
双方诉求完全不一致,或者部分不一致,这就会导致——冲突。
妻子当然更关心“孩子上个好学校”,她心里也是有点觉得对不住公公的。但是对她来说,孩子是第一位。所以她委婉地提出了“卖房子,让爸爸回老家”。
丈夫当然也希望孩子上好学校。但是更心疼父亲,而且父亲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情感上,丈夫是不愿意让父亲回老家的。
对父亲的愧疚心理让丈夫把火气都撒向妻子。因为“卖房子,购买学区房,再让父亲回老家”的提议,是妻子提出的。
当夫妻双方开始因为这场冲突冷战的时候,我再让“父亲”出场,以“自己退让”的方式化解小两口的冲突,这篇文章的主题“父爱”,就更打动人了。
例三 推进冲突
《父亲的迁徙》中的对话 (安静的棉花)
我和小芸开始冷战,父亲没多久就发现了。知道了小芸的想法后,父亲重重地点点头,“孩子上学最要紧,我住哪里不重要。”很快,父亲就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回乡。
优优舍不得爷爷,抱着爷爷的腿,不肯撒手,“爷爷不走,我要爷爷!”
父亲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乖孙女,爷爷腾了房子,卖了给你买个好的,你就能上顶呱呱的小学了。”优优大哭起来,“那我不要上小学,我就一直上幼儿园!”
即便安排父亲“暂时退场”,我也没有简单地写——“父亲走了,拖着他大包小包的行李,红蓝相间的尼龙包裹一如他来时的模样。只是三年过去了,孩子长大了,父亲却更老了……”
我仍然用“对白”的方式来“送走父亲”,并且还安排了另外一场“小冲突”——爷爷要走,但是孙女优优舍不得爷爷走。
爷爷:孩子上学最要紧,我住哪里不重要。
孙女:爷爷不走,我要爷爷!
爷爷:乖孙女,爷爷腾了房子,卖了给你买个好的,你就能上顶呱呱的小学了。
孙女:(大哭)那我不要上小学,我就一直上幼儿园!
这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
父亲爱孩子,所以父亲也特别疼爱孙女。我不需要交代“爷爷跟孙女”的相处过程,就用这几句对话,读者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爷爷对孙女有多好”,就能体会到文章的主题——亲情。
孩子上大班,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她一上小学,爷爷就要走”。
孩子简单地把逻辑归纳为“那我一直上幼儿园,爷爷就不用走了。”
而爷爷的心里,自己住哪里不重要;孙女能不能上“顶呱呱”的小学,才更重要。两人的诉求并不一致,所以也是有“冲突”的。
只是例三的冲突和例二的冲突目的不同,例三的冲突是为了反映“亲情”的。
孙女舍不得爷爷走;但是爷爷为了孙女的前程,不得不走。这样情节就能打动人心了。
2.一回合对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这里的“一回合”,指的就是“同一个场景”、“同一个话题”。
比如上面例一中“母亲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儿子也没有别人家的有出息”;
例二中“妻子和丈夫争执——要不要因为学区房,让老父亲回老家”;
或者例三中“孙女舍不得爷爷走,爷爷为了孙女上学不得不走。”
这三段对话都是“一个场景”只讲“一个话题”。
例四
中心思想明确的对白《治好母亲的“红眼病”》中的对话
(饭后回到家,睡前我看到母亲坐在沙发里独自垂泪。)
我惊讶地问:“妈,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
母亲边流泪边说:“我这一辈子,处处不如人!”
我开导母亲,“我知道你有点眼红大姨、小姨家过得好,可是咱们家比上不足,比下也有余了。”
母亲:“你懂什么?我从小就被你大姨、小姨压一头。当年上学,只能供一个,你外公外婆硬是让你大姨去,明明是我成绩更好;
到了工作年龄,顶职的机会又给了你小姨,本来我的年纪才最合适。
她们俩一个是老大,父母看重;一个是老巴子(最小的孩子),父母心疼。
我夹在中间不上不下,受到的关注最少。
偏偏生了个儿子也没给我多挣脸,比不上人家家的;
就连儿媳妇都矮了旁人一头。你说我这个日子还有啥奔头?”
这一个场景中心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讲明白“我”之前单纯以为母亲太虚荣。
但是实际上,母亲不是真正的“红眼病”,她是因为年轻时受到了父母不公平的对待,从而留下了心结。所以母亲才一心要跟大姨、小姨比较。
这样,这一个场景就只有这一个主题。非常清楚明白,读者看了也很舒服。
为什么有的对话看起来很别扭?
有的人写“对话”,把对话写得很乱,让读者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作者想要用这段对白来表达什么。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作者试图在一回合的对话中,塞入太多的想法。这样对话就会变得没有重点,让读者无所适从,也让参与对话的其他人物无从接话。
每一回合的对话,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就不会显得乱糟糟了。就像写文章一样,咱们写一篇文章,只能表达一个“主题”不是?
你不可能一篇文章既能表达“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还能表达“女性育儿的成本高昂”。
每次写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然后所有的故事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同理,我们写对话,也是如此。
不要试图在一回合对话中阐述多个“中心思想”,一回合对话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这样对话就不会乱了。
例五
中心思想混乱的对白
学员文章节选
(前文女主从超市购物出来,买了很多东西。女主儿子突然磕破了头,男主恰好驾车经过,和素昧平生的女主展开了一场对话。
我像之前的例子一样,把修饰部分去掉,只提炼出对话本身,这样大家看起来更清楚、更容易发现问题。)
男主:有什么事?
女主:孩子摔倒了,额头在流血……
男主:快上车。去哪家医院?
女主:去最近的一医院,快点。
男主(把女主的两袋东西放车上):那么多东西你怎么一个人?
女主:我离婚了。
大家先思考一下,这段对话有什么问题?然后再往下看。
这就是一段典型的失败对话。失败的原因就是作者试图在同一个场景里(男主救助女主的孩子)塞入太多内容。
前四句问题还不算太大。(但是也需要改动)
从第五句开始,作者的心思发生了变动。她不但想要“男主见义勇为”,还试图表达“男主对女主的关心”,之后还试图在这个场景里交代女主的背景——“离异”。
这样,一段原本正常的对话,就在结尾崩溃了。让读者看得非常别扭。
孩子头都破了,正在流血!男主怎么有时间、有心情表达对女主的关心——“那么多东西你怎么一个人?”
女主在儿子脑袋流血的情况下,又怎么有心情交代自己的背景,还有点答非所问地来一句
——“我离婚了”?这是想干嘛?这是想暗示男主“我现在单身”?
这样额外加进来的对话主题,就让整段对话显得十分混乱,而且最后两句看上去明显和前四句脱节,
而且最后两句的一问一答也有点“搭不上”——因为“主题突然发生改变,人物之间的对话就衔接不上了”。
如果改动一下——
例六 把主题混乱的对话重新更正为同一个主题
修改过的对话
男主(摇下车窗):孩子怎么了?
女主:花坛上磕破头了,不停地流血……
男主(下车帮忙):快上车,我送你们去医院!
女主(抱孩子匆忙上车):拜托你!开快一点!
男主(匆忙回驾驶室):好!我们去附属医院,十分钟就到。你赶紧打电话给孩子爸爸,让他赶过来。
女主(尴尬慌乱):很久没联系了,离婚都三年了,我不知道怎么联系到他!孩子一直喊“疼”!如果脑震荡怎么办?如果伤到脑血管怎么办?
男主:你先别慌,联系不上就算了,我会帮人帮到底的!
上面这回合的对话我修改过了,再写成文章就不会有问题了。因为整个对话都是同一个主题——救助孩子!
我也把“女主离婚”的信息放进去了,但是并不违和。为什么?
因为男主提出的问题——你赶紧打电话给孩子爸爸,让他赶过来——仍然在围绕“救助孩子”这个话题。
孩子伤势不明,见义勇为的男主建议女主联系丈夫(孩子爸爸),这是一件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
女主的回答也同样是在围绕“我找不到其他人来救助孩子了,因为孩子爸爸跟我很久没联系了。”
这样,原作者想塞进去的内容——女主已经离婚——我也巧妙地兜了一个圈子,塞进去了。
甚至还在结尾加了男主的台词:“你先别慌,联系不上就算了,我会帮人帮到底的!”
——仍然在围绕“救助孩子”这个中心话题来写台词。这样既突出了男主的热心肠,也表达了男主对女主的适度关心。
至此,原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1)男主见义勇为
2)女主告诉男主自己离婚了
3)男主对女主表示关切
目的都达成了。
但是,一定要记住!无论你想表达多少信息,中心思想只能有一个!
如果没有把握,就不要硬塞。可以在后文另外交代。
我们先把孩子救活了,再另外安排对话交代“女主已经离婚”,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3.好对白里面的“潜台词”。
什么叫潜台词?
就是“字面之外,未说出口的内心真实想法。”
“好对白”,尤其是“经典对白”,都不仅仅是表面意思,而是有“潜台词”的。这样的对话不只是流于表面的意思,而是把“没说出来的话”隐藏在了台词背后。
比如逢年过节,饭店聚餐,有哪个熊孩子打扰我和一桌美食进行深入、友好的交流了,
我就会“关切”地问对方,“小宝啊!你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多少名啊?要不要我给你分析一下试卷上的错题啊?”
然后熊孩子基本就蔫了,拔腿就跑!
如果遇到考得好的,我再追问:“大宝啊!你寒假作业还剩多少啊?有没有不会做的题目,拿来给我看看啊?”
然后孩子想到自己那铺天盖地的寒假作业,也就蔫了,继续逃跑!
如果这丫居然连寒假作业都写完了(太反人性了)!但是——小样!你以为我拿你没办法了?
我会继续补刀:“乖宝啊!你要不要我给你预习一下新学期的英语啊!我这里资料可全啊!从幼儿园小班口语到大学英语四六级都有啊!”
然后所有大娃、中娃、小娃,全都一一退散。我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继续和美食进行深入、友好的交流了。
我真的是想给大娃、中娃、小娃们补课吗?NO,NO,NO!身为吃货的我,只是想让他们赶紧一边玩儿去,不要影响我享受满桌的美食啊!
所以,我的潜台词就是——在服务员把果盘端上来之前,不要找我,OK?
什么是潜台词?这就是潜台词!
《治好母亲的“红眼病”》中的对话 安静的棉花
(上文母亲看大姨、小姨的朋友圈直冒火,偏偏“我”不肯给母亲提供“吹嘘材料”。)
我笑称她得了“红眼病”!
被母亲反问一句,“你懂个啥?”
说完又自问自答一句:“你懂个屁!”
我哭笑不得,“好好好,我屁都不懂,行了吧?”
解析:
这段对话,不但是母子俩的一场小争执(冲突),而且暗示了母子之间的“互相不理解”。
好对白里面的“潜台词”。
母亲反问的“你懂个啥?”后来又自言自语抱怨“你懂个屁!”表面看,是粗俗无理的话。但是往里深究,都是在表达一件事情——儿子不懂我的心!
同理,儿子自我解嘲的话——“好好好,我屁都不懂,行了吧?”看起来是“顺从母亲”,显得很大度,很有孝心。
但是实际上呢?儿子根本没有去真正了解母亲的内心真实感受。他只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准则,觉得“母亲太虚荣了、太爱显摆了”。
我设计这段对白,除了想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之外,还想暗示——母子俩对“虚荣心”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大的隔阂。
例八
对白中的潜台词
《治好母亲的“红眼病”》中的对话 安静的棉花
小姨听到我们夫妻俩的笑声,故意问:“你们小夫妻最近咋样啊?”
我赶紧伸直脖子把嘴里的鹌鹑蛋咽下去,“还是老样子,马马虎虎,比不得表哥表弟这么出息。”
大姨撇嘴笑笑,“你就是谦虚”。
小姨同情地望了母亲一眼,“这人老了啊,也就盼着儿女出息、孝顺,自己才觉得有奔头。”
这一段不光有潜台词,还符合第一点“制造冲突”。
大姨小姨很不屑“我”;而“我”呢?心里面也在不屑他们。
明面上大家没有争执,但是暗地里互相觉得对方不咋样!
而且,还不光是大姨小姨和“我”的冲突。小姨结尾的一句话——“这人老了啊,也就盼着儿女出息、孝顺,自己才觉得有奔头。”这句话其实也在挑起下文母亲和“我”的冲突。后文母亲吃完晚饭回家,就坐在沙发上独自伤心起来了。
除了“挑起冲突”之外,这几句对话还有丰富的“潜台词”。
《治好母亲的红眼病》中,大姨小姨的那一段对话,潜台词如下:
小姨听到我们夫妻俩的笑声,故意问:“你们小夫妻最近咋样啊?”
(潜台词:知道你们夫妻俩混得不行,比不上我儿子。快说出来,让我开心一下!)
我赶紧伸直脖子把嘴里的鹌鹑蛋咽下去,“还是老样子,马马虎虎,比不得表哥表弟这么出息。”
(潜台词:我是谦谦君子啊!虽然成绩杠杠的,但是让我跟你们家那两位表兄弟比来比去,太有损我的格调了。我假装比不过,其实心里在看你们笑话。)
大姨撇嘴笑笑,“你就是谦虚”。
(我年纪大些,比较稳重。知道二妹的儿子没啥出息,但是也不好直说啊!这小子浑身上下实在找不出什么地方能夸了,就只好夸他“谦虚”吧!实际上谁不知道,他今年啥成绩都没有,也骄傲不起来啊!)
小姨同情地望了母亲一眼,“这人老了啊,也就盼着儿女出息、孝顺,自己才觉得有奔头。”
(哎呀呀,二姐啊!你看你年轻时比不过我;现在老了,你儿子也比不过我儿子啊!啧啧,我的儿女有出息,我骄傲!你的儿子提不上筷子,没奔头!)
所以后文母亲“饭后回到家,坐在沙发里独自垂泪”,还边流泪边说了一句:“我这一辈子,处处不如人!”
因为大姨小姨的话,把母亲的心病引出来了。母亲是听得懂姐姐、妹妹的潜台词的,所以才会格外难过。
如果没有饭桌上的这一轮对话,后文母亲也不会一时激动,就把当年的“不公平待遇”跟儿子解说得这么清楚了。
毕竟谁家母亲没事会找儿子抱怨——“当年你外公外婆偏心眼啊!对你妈我不够好啊!”?
我写文章时必须找个契机,让母亲痛说革命家史。尤其这些往事,还是对“我”已经去世的外公、外婆的埋怨。
母亲不受点“潜台词”的刺激,怎么会跟“我”倾诉已故长辈的不是呢?
这样,大姨小姨一番对话中的“潜台词”,就格外重要了。
例九
对白中的潜台词
《父亲的迁徙》中的对话 (安静的棉花)
我拿着县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犹犹豫豫地递给了站在水塘边驻足凝望的父亲,“爸,我……考上了,就是……就是学费,还有住宿费、伙食费……”
父亲接过通知书,重重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好儿子!有出息!只管好好学,爸已经联系了你张叔,过两日就到他干活的工地去,钱保管够!”
我在父亲的台词中写了“钱保管够!”是想表达“父亲不缺钱吗?”
当然不是!
父亲缺钱,而且很缺!但是父亲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上县中!所以他明面上就加倍地表现自己很有信心、很有力量。
说“钱保管够”这是在减轻孩子的思想负担;解除孩子的后顾之忧,表达的是他对儿子的爱和关怀。
而且父亲下文就要到工地上做苦力活去了。这句“钱保管够”,也是在为下文父亲挣辛苦钱做铺垫。
为什么能“保管够”?
当然是因为父亲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后,已经下定决心要供我读书、要拼命挣钱了。
也就表达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亲情。
例十
对白中的潜台词
《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苏州妈妈失婚失房》中的对话
(作者:安静的棉花)
(前文女主坚持“出国陪儿子读书”。妻子孩子都去了新西兰后,男主一个人在国内。男主经济压力大不说,而且生活也乱成一团,忙起来吃饭都顾不上,身体逐渐出现问题。)
蒋勇先(男主)因为胃部严重溃疡,住院一周。同事组团去看望他这个新上任的“销售经理”。
蒋勇先感慨了一句,“我吃了大半年的外卖,现在什么都不想,就想喝口白米粥。”
这句话仔细品品——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喝一口白米粥。
表面上男主是在感慨“白米粥”,
实际上呢?病得住了院的男主(还是胃溃疡),连家人熬的白米粥都喝不上一口。
这背后没有说出来的台词就太多了。男主的凄凉生活,还有对妻子的不满,全都在这句台词里了。
而且,我后面安排男主精神出轨一个女下属。原因无它,就是女下属听到男主病成这样,连口白粥都喝不上,心生同情,给男主送了碗白米粥!
你看,一切都水到渠成。
病中的人格外脆弱,这一句台词“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就想喝口白米粥。”不但写出了男主凄凉的现状,还隐含了对妻子固执的不满,更为下面的精神出轨做好了铺垫!
现在大家对“写好对白”的前三点,已经有所了解了。我们复习一下。
1.用对白推进故事冲突。
当对白和冲突结合在一起,就约等于吵架(争执)。吵架谁不爱看啊!吵得越凶,围观的人越多。
当然,如果你能“吵”得有水平、有格调、有内涵,那就成为经典台词了。
这个“吵架”不一定真的要“吵”。而是一种“诉求不一致、互相不理解”的争执。
这种争执,可以让人很恼火;也可以让人很感动。这取决于我们设计这场“争执台词”的初衷。
而争执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吵架”只是最明显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加上第3点中的“潜台词”,设计成各种类型:“讽刺、说酸话、勾心斗角、明褒暗贬”……
2.一回合对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就跟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一样,一回合的对话也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一但夹杂太多,对话就“前言不搭后语”了;或者某句台词让读者特别“出戏”。
3.好对白里面的“潜台词”。
听话要听弦外音,写词要写潜台词。
好的潜台词不但能为下文铺垫,还能塑造人物的性格,让人物更加鲜活,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