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个片子,给人一种感觉。
好似处处都讲不通,自己看不明白。时时都想与这剧情斗一斗,吐槽嘲讽一番。
但是细想过去每个人物的命运,又似都讲得通。
如同是那一场极乐之宴,看的是处处花火,却又让人肌骨生出寒意。
杨玉环
以为她只用美美的就好,身着华服,俏若仙子的站在那里,然后玄宗皇帝,阿部仲麻吕,李白,白龙,白居易,个个为她神魂颠倒就可以了。但是她的眉眼中,总有一股愁苦流淌。即使她对着白龙笑,站在秋千上向世人展现她的美,对着李白说:“大唐有你才了不起”,总让人感到了一种哀怨的情绪。
所以当玄宗拖着她离开写字的小亭子,似乎就能讲通了。玄宗不爱她。她陷在爱情的骗局里面,给别人看的都是假象,所以痛苦。
可是当李白写了那首云想衣裳花想容,天子嫉妒起来。玄宗又是爱她的。她对皇帝是有眷念不舍的。
最后施行尸解大法,杨玉环将贴身的香囊赠与玄宗皇帝,里面收着她的一缕头发。这结局是她早就想到的,所以事先就准备了这一缕头发,配合着大家演戏,让皇帝可以安心。
她似乎可以收敛自我从容死去了。
可是又怎样解释,当在古墓中醒来,拿墓石板上累累挣扎的血迹。她又反悔了?
一开始总以为前后矛盾,都是错的。处处都要挖苦。
因为一开始,心里就存了这样的想法,影片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唐玄宗到底是爱杨玉环的,还是不爱?
爱的话,那么杀掉她,他就是蒙在鼓里。不爱,那么就是他主使的赐死。
可是影片并没有给出这样的答案。所以看完的时候,觉得脑子蒙蒙的,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对。
唐明皇和杨玉环的故事自然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千古帝王,似乎也只有唐明皇产了一个这样美丽的爱情传说。
真真假假,说是真爱的也行。细细辨析,说是虚情假意的也错不到哪里去。
早有不同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表述了不同的看法。
个人倒是认为,玄宗皇帝是爱贵妃的,理由很简单,《霓裳羽衣曲》。
这首曲子配合舞蹈来演出是极佳的。玄宗极通音律,玉环也是擅长歌舞。音乐是骗不了人。隔了千百年,流传了下来,并不一定只是附着在他们的这个爱情故事上的威力,也有曲子自身的魅力的。
再说,唐玄宗李隆基。影片里给人的感觉很癫狂,时而懦弱怀抱小猫,时而强悍力舞大鼓。前后的性格很不稳定。而历史上的玄宗在登基之初是很英明神武的一个皇帝的,不然也不会在武则天之后带来了大唐盛世。他的帝王生涯,从杨玉环才是往下走。
这样一个皇帝,他最起码不会是无知昏聩的。看看甄嬛传里的皇帝,多么心机似海深。所以在生死存亡之际,杀掉自己心爱之人,这反倒是很能理解的。即使他爱得无法自拔,即使可以用一个大唐去换一个妃子,但是要他的命,却不可以。
杨玉环显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这样去想,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所有决定,以及杨玉环死后他的痛苦了。
那留在墓石板上的血迹,也许是她最后的不甘吧。可是偏偏她是帝王的妃子啊!她不一定是要活,她也许只是不愿身为帝王妾,得不到一份完整的爱情吧。
白居易和李白
很讨厌白居易的!
因为他作诗逼死了名妓关盼盼,太自以为是。旁人的感情要他来横加评论说些什么。正是因为这件事,所以再投放在玄宗和杨玉环身上,他的思维模式还是一样的。
所以读《长恨歌》的时候,句子写得再美,也都会觉得是他的自我意淫。
电影里,他陷入了自我的迷局,对玄宗皇帝和杨玉环的爱情真假执迷。但是不幸的是,他生在了中唐,不能遇到盛唐的帝王妃子。道听途说,自我猜想,甚至是通过这样一个怪异的案件,都只是自己情绪领悟上的提升,和旁人关系不大。自己想通了,之前写好的《长恨歌》一字不改,因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心里的劫数。
有幸的是李白。李白的命太好。
命太好,生在了盛世。写诗舞剑饮酒,肆意妄为,不违本心。如果生在其他时代,都没法活。偏偏是在最开放繁荣的盛唐,于是成就了诗仙之名。
李白的这一生,我想,应该是所有人羡慕的。他四处走过,风景看过。他风流过,他醉过。但是到最后,他还是能够以一腔豪情放出大光明。
李白是一束明亮的光啊。所以这里面的他,太禁锢了。禁锢到他蔑视权贵的脸谱上,全然失去了仙家的风采。什么力士脱靴,让人看得觉得耍酒疯。更可怕的是,他看到杨玉环的那一眼,这哪里是一个很早就结交王府,历经千帆的谪仙啊。猥琐隔着银幕,发射到每个人的眼里心里。
白鹤少年
里面非常好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春琴。春琴是杨玉环的影子,美艳妖冶,不可方物。生的这样美,但是又这样不幸。
另外一个就是白鹤少年。白龙和丹龙。
影片的最后让人浮想联翩:丹龙爱的是白龙吧,但是白龙一时为贵妃所迷,爱而不得,两厢为仇。
白龙寄人篱下,心如柔丝。被杨玉环轻轻两句话就抚慰了。这也是后面白龙执迷为杨玉环复仇的原因。可是丹龙呢?
总觉得给丹龙的镜头太少了,他们之间有很多故事,可是没有特写出来。
最后白龙化为白鹤,妖猫死去。
丹龙,一会儿是幻术师,一会儿又是高僧大师。他为白龙,去盗杨玉环的尸身,又把白龙的身体从瀑布底下找出来,细心保存。对白龙,不可谓不好。
去推想,白龙寄人篱下,他的师父黄鹤因为他的一句话就二话不说的打断他的腿,私底下,应该不会有什么好脸色。后面这个黄鹤就不见了。但是黄鹤的儿子丹龙还是和白龙在一起。让丹龙愤而离开的是因为白龙对杨玉环的痴迷。那么,丹龙对白龙满腔都是爱啊。爱而不得,最后脱离苦海反倒是成为一代高僧。
白鹤少年一出场的时候,甚是惊艳。连贵妃都说,他们中若是少了一个,就不是白鹤少年了。白鹤双飞只在极乐之宴,后面只剩下了形单影只。
白龙死后化成的那一只白鹤,孤孤单单的飞高飞走了。空留丹龙,端坐佛坛,在颂念的经文中埋葬了这一段痴恋吧。
空海,白居易,杨玉环,阿部仲麻吕,白龙。起初我以为他们都是为一个故事而服务的,所以总是在琢磨,谁才是主角。可是最后才发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在自己各自的故事里挣扎冲突。总想找到一个共同点,去涵盖他们。最后落到了妖猫。是啊,妖猫将他们全部串起了了。故事得到了大统一。
开始的时候总是在挑刺,在吐槽,的确该吐槽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可是反过来想,也许导演一开始的时候他最想表达的也许不是这个故事,这些人物都只是他的木偶,他只是在讲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在所有人里面都找得到,这样去想的时候,那些我们死死盯着的瑕疵,瞬间就消失了。
也许,这就是陈凯歌吧,总让你去想,去琢磨。譬如《红楼梦》说吃茶,刘姥姥囫囵一嘴喝尽,总觉得太淡。反而是要细细的品,才能尝出些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