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寒门”“村娃”这样的词又比较火,老四本人就是出身“寒门”,特别“寒”的那种,如果说把祖国的经济比作一棵大树,我的家乡就处在树枝的末端。
但是我又绝对无法代表“寒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个案,用一个标签去代表一个群体,评价一个群体的做法都是偷懒和傲慢。
所以我只能从我个人的角度和个人的一些成长历程去写一下出身“寒门”的孩子身上会具备哪些优点,会有哪些绕不过去的思维局限,以及如何去突破这些局限。
首先声明一下,以下的我所写的所有文字没有卖惨的意思,只是在需要交代背景的时候对过往的一些事实的叙述而已。
先说优点吧,从小我被夸得的最多的就是“懂事”,“听话”,“能吃苦”,“有上进心”。
“懂事”其实本质就是不给家里添麻烦,受到委屈也不哭不闹,学校里被欺负了回家不敢说,因为运气好听到的只有一句“那么多人,怎么偏偏欺负你。”运气不好说不定会被再揍一顿。
努力做好小帮手,懂得观察大人细微的情绪变化,在亲戚邻里面前懂礼貌,不给家里丢人,这是基本生存技能。
“听话”就是好使唤。大人说啥是啥,不许质疑,也不许反抗。
“能吃苦”其实说出来别人可能觉得是吃苦,而我们自己并不觉得有多苦,因为周围的孩子都一样。
比如小学,我们去学校要过两条河,冬天小手冻得跟馒头似的,会裂开口子,流淡黄色的液体,我妈会拿竹子烧出来的烟熏,会用厚厚的冰块擦。我们漫长的冬天就抱着这样黑乎乎的手读书,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等太阳。网上冰花男孩那样的上学是我们的日常。
春天,河里会有大量的淤泥,我们每天过河会每人抱着一个大土块,铺出一条路来,手拉手过去,稍不留神会有被淤泥吞没,等放学回来时土块早已不见,得重新铺路,同时馒头小手会奇痒无比。
比如初中,离我们村十里路,需要住校,冬天里我们住的房子没有火炉,没有热炕,晚上三个人的被子叠在一起,我们挤在一个被窝里,凌晨也会被冻透,用煤油炉把冰块融化了才能洗个脸。
甚至我们融化雪水煮过面,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中学老师的孩子,感觉他们就是贵族,可以住在爸爸办公室里,不怕冷。
“有上进心”,走出大山,是唯一的动力。村里学习最好的,到了乡里得更努力才能挤进学习好的那批孩子里。
好不容易进了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可是发现来的都是各学校的尖子,要更更努力,感觉像个弹簧,一直挤压一直挤压。
仿佛永远不敢停歇,一点停歇,自己就被一种无能感吞噬,仿佛自己罪孽深重,对不起所有人。
如果一直在停留在校园,把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判标准,这些优点确确实实都是优点。
可一旦进入复杂的环境,会面临更大的考验,比如人际关系。
最开始会单纯的认为自己很努力了很认真了,那么自己期待的一切会和作业本一样被发下来。
其实这已经是迷茫的开始了,“懂事”“听话”意味着不会表达,不会争取,眼睁睁的看着好的机会好的资源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拿走,他们或许能说会道,或许“会来事”,但是这是我不会的或者不屑的,而却不懂那也是另一种能力。
“能吃苦”和“有上进心”意味着可以为目标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我们之前的吃苦和上进为了有更好的成绩,但是离开课本,离开考场,往哪个方向努力,应该去吃怎样的苦,这是最需要弄清楚的内容。
而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叫做人生目标。
说完优点,我来深挖一下缺点,仅代表个人。因为别人或许没我这么多缺点。
首先是“自卑”,入骨的自卑。
我的自卑基本全部来自我的外貌,贫穷我倒是比较无感。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心里的自己就是一个又土又矮的胖子,我的衣服都是旧衣服,有的裤子是大人的两件裤子没破的面拼起来的,摸脸油啥的就别提了,整个学期就一块香皂。
在最虚荣的年纪里一无所有,所以我只能埋头学习或者假装学习,我甚至都不敢和同学开口说话,唯一心里骄傲的地方就是成绩还可以,可是就骄傲那么很短的时间然后又重新陷入深深地自卑。
一直到整个大学时期我都顶着杂草一样的头发,背着军用挎包迷茫的混着。
一直到实习的时候,我当时带的是一个艺术班,下课后一个学生拿着一个速写本给我,:“老师物理我们也听不懂,但是你的头发真漂亮,你看我画的速写。”看着画里的自己我都不敢相信。但是那时候我觉得我一定要当个好老师。
其实直到今天,这样的自卑也没有完全克服,我不敢逛街,每次觉得很好看的衣服我穿上站在镜子前的时候总觉得特难看,特别扭,特想把自己藏起来。
我可以买8条黑裤子四季穿,也不敢去尝试裙子,我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黑色的,也不太敢尝试别的颜色。
其实自卑也是一种自恋,每个人都很忙,没人去仔细看你的容颜,也没人真的会在意你曾经的经历,如果是工作需要合作,你能把事儿做好就行,如果是搞对象,或许也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才会在意容貌,时间久了你凑到他跟前问他也会边看手机边敷衍说挺好看的。
其次是模糊的界限感。
人们之所以对“凤凰男”和“孔雀女”有偏见是因为界限感的模糊。
经济发展之快可以称为天翻地覆,但观念的转变却只能按代算,所以一些旧的观念,跟现在的世界会出现冲突。
“界限”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必须坚守的界限。比如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爱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必须是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出的选择。
但是我生存的环境是没有这个“界限”教育的,从小家族就是一个整体,七姑八姨邻居二大爷都可以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家里供出一个大学生,如果有幸工资还高点,那么面对的就是朴素的“均富主义”,大姐家孩子的学费,二哥结婚的彩礼,七姑家的孩子没工作,三婶家的闺女需要嫁妆,有点夸张啊,但基本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况下男孩子基本很难拒绝。
好像谁都对自己有恩,因为他们说的时候好像小时候谁抱你都会尿人一身,人家还记得,谁给过鸡蛋,谁帮忙买过作业本,谁帮忙捎过土豆,小时候被狗追谁还护过你……总之仿佛人情债如山重。
女孩子如果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必须帮衬家里的男孩的上学,结婚,房子,孩子……像樊胜美那样。
但实际上现在农村也有很多父母很开明,疼爱自己的孩子,并不会索取无度。比如我爸妈,记得我读高中时,我们村一个老头跟我爸说:“一个女娃,你花那么多钱供给念书干嘛,还不是别人家的人。”我妈就说:“不管是谁家的人,也是我女儿,我娃读书好了不用在穷山沟吃苦就行了。”
其实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想独立,想成家。必须知道爱人才是最重要的统一战线的成员,彼此守护对方的利益,尊重对方人格,然后在能力范围之内去还一些恩情,但是一旦遇到过度索求,立即拒绝,不然像樊胜美一样的付出毫无意义,几乎算是培养哥哥的无能,和一个家庭的精神坍塌,如果樊胜美早些拒绝,他们也不会死,说不定还会想办法锻炼生存能力。
其实那些“抚弟魔”很多事缺爱的孩子,给家里的付出是唯一换的爸妈的一点爱的方法,可惜太苦,太累,无尽头。
而那些所有的收入都给爸妈,对爸妈反哺过度的男生也只是一个“养儿防老”的工具,如果没有了优秀,基本也就没有了爱。
所以精神独立,太重要了。如果能够看开所谓的“恩”,能坚守自己的“界限”其实一步步走出来的娃是很优秀的,值得爱和托付的。
还有过强的自尊心。
过强的自尊心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只会让自己行为上更被动,精神上更纠结,情绪上更冲动。
因为自尊心我不愿意去低头哈腰,不愿意去油嘴滑舌,不愿意去说恭维好听的话,但是有人愿意,所以同等能力之下,别人混的更如鱼得水,漂亮话谁都愿意听,嘴更甜的,还能把事做好的人当然会混的更好。看不惯吧,不服也只能憋着。
因为自尊心,我不愿意承认出身基础的差异,同样一起进入的新人,别人上班开的路虎,下班各种party,身边轮番换着各色美女,自己守着小出租屋,女朋友吃面加个鸡蛋忍不住都想去发脾气,等女朋友走了感叹现在的女人真物质。
因为自尊心,同样拼死拼活努力几年,房子的首付才刚凑齐,房价孩子嗖嗖的涨,有人却换了好几辆车,不由得会去质疑社会的公平。
总之不敢承认自己心里的疲惫。
其实出身“寒门”付出更多的努力跟别人获得同场PK的资格,这其实是自己选择的路并为之付出的正常的代价。
如果去机场,住得远的就要早点动身,中途可能会出现堵车,而的近的可以晚点出发,最后咱们做同一班飞机。我不会因为早出发而觉得不公平,这是我达到目的基于我的现实所要付出的代价。
一个道理,所以没有所谓的“寒门贵子”,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寒门”和自己的优点就是自己的现实,基于现实去努力就成,如果想“贵”,就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任何单位对接的时候能顺畅的运行,获取你要的材料,打造你要的生活即可。
“贵”是“上进心”的附加软件。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执念,其实现在是多元化社会,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自己就是中心,为何非要去追求人上人,平等不可以吗?
我也接触过富二代,人家刚练驾照,练手车就是奥迪,动不动就是组party,但是人真的很好,人家如果想竞争,对象也是珠穆朗玛峰一样的爹。有些其实很清楚自己无法超越,于是选择走一条不同的路。所以大可不必想象仇恨,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即可。
公平是相对的,咱努力这么久,不是也想自己的孩子起点高一些吗。
若隐若现的“付出感”。
其实上面说了,所有的努力只是因为家住得远,正常的代价。如果把它看成额外的付出心态就很难平衡。
因为付出总想得到补偿,这个隐隐的期望就会成为隐患。比如祁同伟,他把自己的努力以及和梁璐的结婚都看成付出了,所以觉得他应该得到补偿,权力成了他获取这种补偿的工具。
拜托,你选择的妥协,你选择的路,最后全部要不相干的人为你的“付出”买单,竟然还有那么多人多觉得祁同伟是英雄。
如果一个男人为了另一个人女人离婚,把这个离婚的代价看成对女人的付出,这就注定下段婚姻也不会幸福。
因为觉得付出了,就必须有补偿,这样的补偿就是要求女人比前妻更好,一旦出现不如前妻的情况,会暗暗觉得后悔。
可实际上,不离婚再娶那是重婚,离婚的整个过程那是和女人站在同一平台的代价,和女人没有什么关系。重新开始就完全重新开始,带着对上一任的愧疚或者憎恨和下一任在一起都对下一任不公平。
还有一个就是“三观太正”。
三观正不是好事吗?但是三观“太正”就未必是好事了。
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人人都有,小时候世界观里所有玩具和好吃的都是自己的,长大一点会被要求分享,大哭,凭什么啊,但是会在三观里接受好吃的是需要分享的。
小时候被教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长大后会明白“黄金屋”书里没有需要自己去挣,“颜如玉”书里也没有,需要自己去追求。
也就是说三观是变化的,随着年龄增长,世界变化,认真变化,要时时刻刻准备接受新的观念,矫正自己的三观,碎了再拼起来,就是一个成长了的自己。
但有不少人是坚守自己的“三观”,换句话说就是“拒绝成长”。
“我妈说的都是对的”“我妈还能害咱”“我妈不容易,你就不能顺着她点”
“女人不就是干干家务带带孩子吗”“私企两万那也是打工的,你的工作能有我一个月2000的公务员有前途?”……
这些言论也是被吐槽最厉害的,拒绝成长会忘了自己是个大人,小时候学到的是需要及时更新的,自己承担的角色不一样的时候要学会担当,没担当会把控制权让给两个女人去争,日子肯定会鸡飞狗跳。
但凡存在婆媳关系的,其实都是这个丈夫的软弱和没有担当,丈夫如果知道守住界限,拥有自己的思想,有独当一面处理关系的能力,就不会存在什么婆媳矛盾。
就写这么多吧,我认识太多从农村一步步努力出来的人,他们很多已经拥有很大成就,有着幸福的家庭。
所有的新闻都是少数,也是个案,“寒门”不需要贵子,只需要带着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即可,只是路途稍微远一点而已,其他的没有区别。